劉好仃把那本泛黃的《全球品牌案例研究》輕輕合上,指尖還殘留著紙頁粗糙的觸感。窗外的風從半開的窗縫裡溜進來,吹得白板上剛寫下的幾個關鍵詞輕輕搖晃。他看了眼牆上貼著的“cassstory”幾個字,忽然覺得這幾個字母像是某種未完成的拚圖,等著他們一點點填滿。
“劉哥,數據平台那邊已經整理好了。”阿芳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帶著點興奮,“小林也把競品的傳播路徑圖做出來了。”
他點點頭,起身走向會議桌。桌上堆滿了打印出來的資料,每一頁都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扇門。
“今天咱們的任務,是把之前的研究成果,轉化成一份可執行的品牌塑造方案。”劉好仃一邊說,一邊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方向·策略·執行”六個字,“大家彆想著一步到位,先搭個骨架,後麵再慢慢填充。”
阿芳翻開筆記本,認真地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從‘情感化傳播’入手。咱們的品牌故事核心是‘真實、可靠、有溫度’,而情感,是最能打動人的。”
小林在旁邊點頭:“我這兩天整理了幾個國際品牌的傳播案例,發現他們都很注重‘人’的元素。比如德國的scas,就經常用工廠裡的日常畫麵做短視頻,反響特彆好。”
“這倒是個思路。”劉好仃笑了笑,“咱們工廠裡每天都有故事,工人、質檢、搬運、打包……這些都是活生生的品牌代言人。”
“可問題是,”一位小組成員插話,“我們要是用這種‘樸素’的方式,會不會顯得不夠專業?畢竟麵對的是國際市場。”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大家心裡都有點打鼓。
劉好仃沒說話,隻是從包裡拿出那本舊書,輕輕翻開,抽出夾在裡麵的那張照片。照片上是年輕時的他,穿著洗得發白的工作服,手裡抱著一塊剛出爐的玻璃,眼神裡透著光。
“這是我拍的第一張產品照。”他把照片放在桌上,“那時候沒有專業設備,也沒有品牌包裝,但每一塊玻璃,都是我們親手打磨出來的。”
他頓了頓,繼續說:“我們現在要做品牌,不是要包裝得多麼華麗,而是要把這份真實、可靠和溫度,講給世界聽。”
阿芳看著那張照片,忽然覺得心裡有什麼東西被點亮了。
她翻開筆記本,在“品牌語言體係”旁邊寫下:“人物+產品+場景”。
“我們可以先從幾個典型人物入手,比如質檢員、技術員、一線工人。”她說,“他們每天都在和產品打交道,他們的故事,就是最真實的中國製造業。”
劉好仃點頭:“對,我們不是講一個宏大的品牌神話,而是講一個個普通人的堅持。”
小林也興奮起來:“我之前整理的數據裡,有個德國品牌的短視頻播放量特彆高,內容就是他們工廠裡的一天。從早會開始,到生產、質檢、出貨,全程跟拍,用戶反饋特彆好。”
“那就從這入手。”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短視頻傳播”四個字,“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故事線。”
會議室的氣氛漸漸熱烈起來,大家開始圍繞“情感化傳播”展開討論。
有人提出:“我們該用什麼平台?國外的社交媒體很多,用戶習慣也不一樣。”
劉好仃想了想:“先從最主流的幾個平台入手,比如tu、inkedin。不同平台有不同的用戶群,我們要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渠道。”
“那內容節奏怎麼安排?”又有人問。
“先小規模測試。”劉好仃回答,“我們可以先選兩個重點海外市場,比如東南亞和歐洲,做內容投放,看看反饋,再調整策略。”
“那是不是得先出幾條樣片?”阿芳問。
“沒錯。”劉好仃點頭,“我們可以先拍幾個短片,比如‘工廠的一天’‘質檢員的日常’‘玻璃的誕生’。用真實場景,真實人物,講真實故事。”
小林立刻在本子上記下:“拍攝計劃草案”。
“還有傳播節奏。”阿芳補充,“不能一開始就鋪天蓋地,得先測試,再優化。”
“對。”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簡單的節奏圖,“先試點,再推廣,邊走邊調整。”
會議室裡,白板上的內容越來越多,像是拚圖一塊塊被拚上。
“還有一個問題。”一位成員開口,“我們怎麼衡量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