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捏著一遝打印出來的數據報告。窗外陽光很好,照得玻璃牆亮堂堂的,像是誰在背後打了個聚光燈。
“都到齊了吧?”他推開門,聲音不大,但大家立刻安靜下來。
阿芳坐在主位旁邊,麵前擺著筆記本電腦和幾頁整理好的圖表。小林正低頭調試投影儀,屏幕上一會兒黑屏一會兒閃花,像個情緒不太穩定的中年人。
“行了,開始吧。”劉好仃坐下,把報告攤開,“昨天直播完,今天是第一天正式評估效果。”
小林抬起頭:“劉哥,視頻播放量已經出來了,總播放量比我們預期高出30,互動率也挺不錯。”
“那客戶那邊呢?”劉好仃問。
阿芳翻了一頁ppt:“外貿部反饋,有三家老客戶主動聯係,說他們員工看了我們的視頻後,對產品的質量更有信心了。還有兩家新客戶,直接發來了合作意向。”
劉好仃點點頭,沒說話,隻是拿起筆,在紙上記下“信任”兩個字。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
“不過……”小林插話,“有些數據不太好分析。比如海外平台上的評論,有些用的是當地語言,我們翻譯過來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那就找懂的人幫忙。”劉好仃乾脆地說,“不能因為聽不懂就忽略人家說什麼。”
阿芳點頭:“我已經聯係了一個本地化的顧問團隊,遠程幫我們解讀用戶行為邏輯。”
“好。”劉好仃滿意地笑了笑,“咱們不是做一次性的熱鬨,是要慢慢讓人記住我們是誰。”
小林接著說:“還有一點,不同國家的反饋差異挺大的。東南亞市場反應很熱烈,歐洲那邊相對冷淡一些。”
“歐洲人比較挑剔。”劉好仃慢悠悠地說,“他們喜歡講規矩,看細節,不像東南亞客戶那麼熱情。”
“那我們要調整內容嗎?”有人問。
“不急。”劉好仃擺擺手,“先搞清楚他們到底想要什麼。是我們不夠專業?還是太‘人情味’了?”
阿芳記下這句話,眼神亮了一下。
“品牌這東西,不是你喊一句口號彆人就信了。”劉好仃繼續說,“它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就像我們造玻璃,不是吹一口氣就能成型,要溫度、時間、壓力,缺一不可。”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輕微的笑聲。
“那接下來怎麼做?”小林問。
“繼續拍。”劉好仃說得斬釘截鐵,“但要更細致。每個工人背後都有故事,每一塊玻璃也有它的性格。我們要把這些講出去。”
阿芳看著屏幕上的數據,忽然想起一件事:“有個客戶留言說,他看完趙哥的視頻後,特地讓公司采購部門多訂了一批貨。”
“哦?”劉好仃挑眉,“他說為什麼?”
“他說,看到趙哥扛玻璃時汗流浹背的樣子,覺得這種產品靠得住。”
劉好仃沉默了一會兒,嘴角微微揚起。
“靠得住。”他重複了一遍,“這個評價,比什麼都值錢。”
會議繼續進行,大家開始討論下一步的內容規劃。
有人提出要不要增加一些產品技術講解,也有人建議加入更多幕後花絮。小林則提議做一個“國際版”的短視頻係列,邀請海外用戶參與挑戰。
“可以考慮。”劉好仃點頭,“但我們得保證,不管加什麼內容,核心不能變。”
“真實。”阿芳脫口而出。
“對。”劉好仃看著她,“真實、可靠、有溫度。這是我們一開始定的方向,現在也是。”
“那怎麼衡量這些內容有沒有達到目標?”有人問。
“看數據。”劉好仃翻開報告,“更重要的是看客戶的反饋。他們願不願意下單,願不願意介紹彆人來買,這才是最實在的。”
阿芳補充道:“我們還可以定期做個問卷調查,看看品牌認知度有沒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