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帶來了整理好的“人才地圖”模板,小張也拿到了最新的薪酬市場報告,老趙則完成了內部技術人才的初步統計。
“來,咱們一起看一下。”劉好仃招呼大家圍坐一圈,把模板投影到屏幕上。
表格清晰明了,分為四個主列:國家、崗位名稱、供需缺口、平均年薪。
“先看德國。”阿芳指著屏幕,“這裡對‘玻璃結構工程師’的需求最大,而且薪資中位數已經達到了八萬歐元。”
“這個崗位的技術門檻高嗎?”老趙問。
“非常高。”阿芳回答,“需要同時掌握材料學、建築結構設計和項目管理能力。”
劉好仃點頭,“也就是說,這種複合型人才,是我們接下來的重點目標之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張接著說:“獵頭那邊反饋,這個崗位的跳槽頻率很高,平均十八個月就會換一次東家。”
“那就是個香餑餑。”劉好仃笑了一下,“說明競爭激烈。”
老趙翻著手中的內部人才名單,“咱們這邊,符合條件的隻有兩個。”
“那就得想辦法培養。”劉好仃語氣堅定,“不能全靠招。”
阿芳在一旁記錄,“我可以聯係幾所高校,看看有沒有合作機會。”
“可以,但彆急。”劉好仃提醒,“先把我們的需求搞清楚,再去談合作。”
“明白。”
會議繼續推進,大家逐步完善數據內容。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
意大利對“玻璃藝術設計師”的需求逐年上升;
美國企業普遍願意為“多語言技術支持工程師”開出高薪;
日本企業在“玻璃自動化工藝師”方麵投入巨大。
每一個細節都被仔細記錄下來,成為後續製定策略的重要依據。
當所有數據彙總完畢,劉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三個詞:
緊缺、競爭、潛力
他回頭看向大家,“這是我們這一輪分析的結果。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判斷優先級。”
阿芳點頭,“比如,哪些崗位是必須馬上補的,哪些是可以提前布局的。”
“沒錯。”劉好仃說,“我們要學會在混亂中找到方向。”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所有人都在消化這些信息。
外麵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照在每個人的臉上,像是給這場頭腦風暴鍍上了一層溫柔的光。
劉好仃放下馬克筆,看著白板上那三個詞,忽然輕聲說了一句:
“人才之爭,不是一場短跑,是一場馬拉鬆。”
阿芳抬頭看他,眼神裡多了幾分敬意。
劉好仃轉過身,走向門口,拉開會議室的門,一陣風吹進來,帶著玻璃廠特有的金屬與粉塵混合的味道。
他站在門口,回頭看了眼屋裡還在整理資料的三人,說道:
“明天繼續。”
然後,他走出去,腳步穩健,仿佛前方有一條看不見的賽道,等著他一步步跑下去。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