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從百葉窗的縫隙裡斜斜地灑進來,在會議桌上劃出幾道金線。劉好仃坐在長桌一頭,手裡轉著一支圓珠筆,眼神落在桌麵上那張密密麻麻的評估表上。
“這評估標準,咱們得統一。”他說,語氣輕鬆,但語氣裡透著一絲不容置疑的認真。
阿芳推了推眼鏡,點點頭:“劉哥說得對,不能有人打分鬆,有人打分嚴。”
“我建議我們先來個‘模擬任務’。”小張舉手,像是課堂上搶答的學生,“比如,讓他們處理一個國際客戶的投訴郵件,看怎麼回複。”
“不錯。”劉好仃笑了笑,“但還不夠。得加個現場答辯,還有語言測試。”
“語言測試?”阿芳皺眉,“咱們又不是考雅思。”
“不是考語法。”劉好仃搖頭,“是考他們能不能在實際場景裡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比如,一個德國客戶說‘這玻璃有點像我家的窗’,你怎麼理解?”
“……他可能覺得質量不夠好?”小張試探性地說。
“對。”劉好仃點頭,“但人家不說‘質量不好’,他說‘像我家的窗’。這就是文化差異。”
老趙在一旁抽煙,聽完了笑了一聲:“德國人說話,就是喜歡繞彎子。”
“所以,評估不能隻看分數。”劉好仃合上評估表,“我們要看他們能不能理解這些‘繞彎子’的話。”
“可是劉哥,”阿芳有點猶豫,“如果我們隻看潛力,那效率會不會受影響?畢竟咱們不是學校。”
“我們要的是能成長的人,不是隻會執行的人。”劉好仃頓了頓,“你們想想,一個能聽懂客戶沒說出口意思的人,和一個隻會照著模板回郵件的人,哪個更值得培養?”
阿芳沒再說話,低頭在評估表上加了兩欄:潛力評級、建議發展方向。
小張看著表格,忽然說:“李明這哥們兒,溝通能力是真強,但對國際標準好像不太熟。”
“那就給他補。”劉好仃說,“讓他去參加海外輪崗,看看外麵的標準是怎麼定的。”
會議室裡一時安靜下來,隻有空調嗡嗡的聲音。
老趙忽然開口:“德國那邊有個‘文化適應力測試’,能測出人在陌生環境下的反應。要不要考慮引進?”
“好啊。”劉好仃眼睛一亮,“你有資料嗎?”
“有。”老趙點頭,“回頭我發你。”
劉好仃在筆記本上記下一筆:“文化適應力測試——待引入。”
評估會議持續了整整一上午,從模擬任務設計,到評分標準,再到語言測試的細節。每個人都全神貫注,連平時最愛開小差的小張都認真記了滿滿兩頁筆記。
中午,大家散了會,劉好仃一個人留在會議室裡,翻看評估報告。
報告裡,有幾張讓他眼前一亮的答卷。
有個質檢員,在模擬任務中不僅準確理解了客戶的潛台詞,還主動提出了改進方案。阿芳在旁邊寫了句:“這人,可以考慮進國際項目組。”
還有個剛引進的法國設計師,雖然對玻璃行業不熟,但在語言測試中表現突出,甚至能用德語和客戶“繞彎子”地聊了幾句。
劉好仃在筆記本上寫下:“內部培訓體係,值得繼續深化。”
他抬頭看了眼窗外,陽光依舊明媚,玻璃廠的屋頂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像是剛被擦過一樣。
手機響了,是小張發來的消息:“劉哥,評估結果出來了。”
劉好仃起身,拿著筆記本往外走。
評估會議雖然結束了,但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他走出會議室,走廊裡空蕩蕩的,隻有腳步聲在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