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的窗邊,手裡捏著一張剛打印出來的“外部引進崗位清單”,紙邊被他捏得有點發軟。窗外的陽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得玻璃廠的屋頂閃閃發亮,像是剛被人擦過一樣。
阿芳坐在電腦前,正對著屏幕皺眉:“劉哥,你說‘跨文化溝通經驗優先’,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能聽懂彆人沒說出來的意思。”劉好仃轉過身,把清單放在桌上,“比如,老趙在德國那三個月,最厲害的地方不是他會說德語,是他知道德國人什麼時候是真的滿意,什麼時候隻是禮貌地點頭。”
“那我們崗位描述裡,是不是該加一句‘會看臉色優先’?”小張在一旁打趣。
“你這話說得有點糙,但意思對。”劉好仃笑著點頭,“我們要找的不是語言機器,是能理解不同文化、適應不同環境的人。”
阿芳歎了口氣,繼續敲鍵盤:“那我得把‘跨文化溝通經驗優先’改成‘具備跨文化理解與適應能力者優先’。”
“聽起來更專業了。”小張湊過去看,“但會不會太拗口?”
“拗口總比讓人誤會強。”劉好仃說,“上回小張你把‘車間經驗’翻譯成‘factoryfoorexperience’,結果人家以為我們招的是搬磚的。”
小張一愣:“那不是我第一次翻譯嘛。”
“現在是第二次。”劉好仃拍拍他的肩膀,“這次,得準確。”
阿芳敲完最後一句,把崗位描述發到共享文檔裡:“好了,這是我能想到最準確的版本。”
劉好仃點開文檔,仔細看了一遍,點頭:“行,就這麼定。”
“接下來,發哪兒?”小張問。
“先去幾個海外招聘平台注冊賬號。”劉好仃說,“咱們得讓人知道,我們在找人。”
小張立刻打開瀏覽器,開始注冊賬號,阿芳則把崗位信息整理成英文版本。
“劉哥,你覺得我們能招到人嗎?”阿芳一邊翻譯一邊問。
“不一定。”劉好仃靠在椅背上,“但我們得試試。”
“萬一沒人投呢?”
“那就說明我們還沒講清楚我們想要什麼人。”劉好仃笑了笑,“講清楚了,自然有人來。”
注冊賬號的過程比想象中順利,發布崗位信息也沒遇到什麼大問題。但等了一天,響應寥寥。
“怎麼回事?”小張看著後台數據皺眉,“才三個瀏覽,一個申請。”
“語言問題?”阿芳問。
“不全是。”劉好仃點開崗位信息頁麵,仔細看了看,“‘車間經驗’又寫成‘factoryfoorexperience’了。”
“我沒寫錯啊!”小張急了。
“不是錯,是理解偏差。”劉好仃指著屏幕,“在西方職場語境裡,‘foorexperience’通常指的是體力勞動,而我們要的是懂工藝、有經驗的技工。”
“那我改。”小張立刻開始修改。
“順便把‘工藝理解力’加上。”劉好仃補充,“還有‘技術溝通能力’。”
“這回我得找個懂行的幫忙翻譯。”小張嘟囔。
“正好。”劉好仃指了指門口,“老趙來了。”
老趙手裡拿著一包煙,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聽說你們在招人?”
“在試。”劉好仃把電腦推過去,“你看這翻譯,順不順?”
老趙掃了一眼,皺眉:“你們這寫得像招搬運工。”
“我們就是怕這個。”阿芳點頭,“你幫我們改改。”
老趙抽了根煙,邊點邊看屏幕:“‘具備跨文化理解與適應能力者優先’……這句沒問題,但後麵這句‘factoryfoorexperience’,得改成‘experienceinanufacturing’。”
“聽起來專業多了。”小張立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