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的窗邊,手裡端著一杯剛續上的茶。陽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得玻璃窗上的水痕像畫了一道道銀線。他眯了眯眼,看著樓下廠區裡那輛剛卸完貨的叉車,司機正擦著汗,動作利索得像是在跳舞。
“今天咱們得把這鍋湯調出味兒來。”他轉過身,把茶杯放在桌上,“昨天分好了類,今天得把每鍋湯的鹽放準。”
阿芳已經坐在老位置上,手裡拿著筆,紙上的字終於動了。她抬起頭:“昨天晚上我琢磨了會兒,發現咱們在產品定位這塊,還沒細到點子上。”
“嗯,今天就乾這個。”劉好仃點頭,“咱們得知道,每個市場想要啥,咱們能給啥。”
“問題就在這兒。”阿芳翻了翻資料,“歐洲市場要的是品質和穩定,東南亞看重性價比,非洲那邊……好像更在意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劉好仃挑了挑眉,“你是說,他們買不買,不是因為產品好不好,而是因為‘順不順眼’?”
“差不多吧。”阿芳笑了,“比如咱們那個紅色包裝的提議,其實挺能說明問題。”
“那咱們就從產品定位開始。”劉好仃拿起筆,“每個市場,咱們得有個主打標簽。”
會議室裡漸漸熱鬨起來,大家圍在白板前,開始分組討論。
“歐洲那邊,咱們主打高端、環保、耐用。”阿芳說,“他們對環保特彆敏感。”
“東南亞,性價比是關鍵。”有人補充,“但也不能太便宜,得讓他們覺得‘值’。”
“非洲和南美呢?”劉好仃問。
“這兩個地方,文化差異大,得細分。”阿芳翻了翻駐外人員發來的反饋,“比如非洲東部,他們喜歡鮮豔的顏色,南美那邊更注重本地化服務。”
“那就得根據不同情況,調整產品設計和宣傳語。”劉好仃點頭,“比如,咱們可以考慮在非洲推出定製化包裝,南美那邊多安排本地客服。”
“那產品功能上呢?”有人問。
“核心市場的產品,咱們要穩定;潛力市場的產品,得有點新意;新興市場嘛……”劉好仃頓了頓,“得有點‘驚喜’。”
“驚喜?”阿芳笑了,“你是說,給他們點不一樣的?”
“對,比如咱們最近研發的那個低反射玻璃,在非洲陽光強烈的地方,說不定是個賣點。”
“那價格呢?”有人問,“怎麼定?”
“價格這事兒,得看市場。”劉好仃坐回椅子上,“歐洲那邊,咱們可以走高端定價,東南亞中等,非洲和南美就得靈活點。”
“怎麼個靈活法?”阿芳問。
“比如,非洲某些國家,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咱們可以考慮捆綁銷售,或者提供基礎款低價產品,再推升級服務。”
“那得先做測試。”阿芳點頭,“不能一上來就全鋪開。”
“沒錯。”劉好仃笑了笑,“咱們得先試水,再決定要不要下餃子。”
會議室裡一陣笑聲,氣氛輕鬆了不少。
“推廣這塊,也得因地製宜。”阿芳繼續,“歐洲可以搞高端品鑒會,東南亞適合線上廣告,非洲嘛……可能得靠本地代理做口碑。”
“我聽說非洲那邊,社交媒體用得挺多。”有人補充,“特彆是年輕人,刷短視頻的特彆多。”
“那咱們就在那邊投點短視頻廣告。”劉好仃點頭,“再配合本地ko做測評。”
“南美那邊呢?”有人問。
“南美可以考慮線下活動。”阿芳翻了翻資料,“他們喜歡熱鬨,搞點體驗展,說不定效果不錯。”
“好。”劉好仃拍了拍手,“那咱們就按這個方向來。”
“那現在開始分工?”有人問。
“對,分頭行動。”劉好仃站起來,“產品定位這塊,阿芳你牽頭,價格策略讓財務那邊配合,推廣方式你們自己定,但得跟駐外團隊多溝通。”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