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拎著那個掉了漆的保溫杯,杯身還殘留著前一晚泡茶留下的水痕。他深吸了一口氣,推開門,裡麵已經坐了幾個人,阿芳正低頭翻著一遝文件,頭也不抬地說:“劉哥,你再不來,我都快把這報告背下來了。”
“我這不是來了嘛。”劉好仃走到主位坐下,把杯子放在桌上,杯子和桌麵“咚”地一聲輕響,像是敲了個開場鼓。
“數據咱們都看了。”阿芳抬起頭,“現在市場反響不錯,北美那邊甚至有點供不應求。”
“供不應求?”劉好仃挑了挑眉,“那咱們得趕緊補貨。”
“問題就在這兒。”阿芳把文件翻到一頁,“原材料的供應鏈有點不穩定,特彆是從歐洲那邊進口的特種玻璃粉,最近因為運輸和關稅的問題,交貨時間比之前多了兩周。”
“兩周?”劉好仃皺了皺眉,“咱們庫存還能撐多久?”
“撐到月底沒問題。”財務那邊的小李接話,“但下個月如果訂單繼續增長,可能就會出現斷料的情況。”
劉好仃沒說話,低頭看著桌上的杯子,杯底那個夜光塗層在燈光下微微發亮,像是夜晚的星星。他忽然想到,這杯子能發光,是因為用了新材料;而這新材料,卻不是本地能穩定供應的。
“咱們之前沒遇到過這個問題?”他問。
“之前訂單量沒這麼大。”阿芳說,“而且那時候我們還沒打進歐洲市場,很多原材料都是從東南亞那邊進的,流程簡單,運輸也快。”
“現在不一樣了。”劉好仃歎了口氣,“咱們的產品火了,市場也大了,可問題也跟著來了。”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隻有牆角空調的嗡嗡聲。
“其實。”阿芳翻著報告,“這還不算最麻煩的。”
“還有啥?”劉好仃抬頭。
“最近國際油價漲了,海運價格也跟著漲,再加上一些國家的貿易政策調整,咱們的物流成本比上季度漲了將近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說,咱們的利潤,又被壓了一截?”劉好仃皺眉。
“對。”阿芳點頭,“雖然銷量上去了,但如果供應鏈和物流成本控製不好,利潤反而可能縮水。”
劉好仃靠在椅背上,盯著天花板看了幾秒,忽然笑了一聲:“我這把年紀了,還以為隻要把產品做好就能穩了,沒想到啊,連賣出去的路都得自己鋪。”
“那咱們現在怎麼辦?”有人問。
“先彆急。”劉好仃擺擺手,“咱們得先搞清楚,到底哪些環節最容易出問題。”
“你是說……供應鏈風險評估?”阿芳問。
“差不多。”劉好仃點點頭,“咱們現在是國際化布局了,不能還用以前那種‘有貨就發、沒貨就等’的思路。得把整個鏈條理清楚,從原材料采購、運輸、倉儲,到生產、包裝、出口,每一步都得有人盯著。”
“這工作量可不小。”小李說。
“我知道。”劉好仃喝了口茶,“但咱們得未雨綢繆。現在市場好,不代表以後一直好。咱們得把風險想在前頭,把問題解決在還沒發生的時候。”
“那要不要專門成立一個供應鏈風險管理小組?”阿芳提議。
“可以。”劉好仃點頭,“但不能隻是成立個小組,還得有流程、有預案、有數據支持。咱們得把每個環節的風險點都列出來,評估優先級,然後製定應對措施。”
“聽起來像是要搞個‘供應鏈作戰室’。”有人打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