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會議室的角落,手裡拿著一杯剛泡好的茶。茶是阿芳泡的,說是新買的花茶,味道有點像小時候他娘曬在窗台上的茉莉乾。
“劉哥,數據整理完了。”小李推了推眼鏡,把筆記本電腦轉了個方向,“你看看,這客戶反饋,簡直比我們廠裡的玻璃碎片還雜。”
劉好仃低頭一看,屏幕上是一大堆郵件、語音轉文字、聊天記錄,五花八門,顏色各異,像是誰把彩虹打翻在了表格裡。
“這是德國的。”小李指著一條記錄,“客戶說我們流程複雜得像拚圖,得拚三回才拚得對。”
“日本的呢?”
“這個更絕。”小李滑動鼠標,“客戶說我們回郵件的速度比他們泡茶還慢。”
劉好仃笑了,“泡茶?”
“對,他說他們泡一杯抹茶,我們才回一封郵件。”
“……”
“還有這個美國客戶,說我們客服說話像機器人,問他問題,對方回一句‘說明書第12頁’。”
“……”劉好仃低頭在本子上寫了個“冷”,然後畫了個圈,“冷,是問題。”
“對吧?”小李得意,“我剛才還發現,有些客戶明明說我們服務好,結果下單量反而比以前少。”
“這不奇怪。”劉好仃靠在椅背上,“服務好,不代表客戶覺得被重視。”
“被重視?”小李愣了,“這玩意兒也能量化?”
“可以試試。”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字:“客戶體驗雷達模型”。
“啥玩意兒?”小李湊過去,“這聽著像科幻小說裡的東西。”
“雷達,是用來探測目標的。”劉好仃解釋,“客戶體驗也一樣,得用雷達掃一圈,才知道哪兒有障礙,哪兒是通路。”
阿芳走進來,手裡拿著一遝打印好的表格,“劉哥,我整理了幾個重點案例。”
“說說。”
“德國客戶那封郵件,他附了張流程圖建議。”阿芳指著一張紙,“他說我們的流程太繞了,建議簡化。”
“我之前也看到了。”劉好仃點頭,“這不是流程問題,是他希望我們能理解他的標準。”
“理解?”阿芳皺眉,“這怎麼量化?”
“先不急著量化。”劉好仃笑了笑,“先理解。”
會議室的氣氛有點安靜,窗外的陽光斜斜地灑進來,照在桌上那杯花茶上,茶麵微微泛著光。
“那我們接下來怎麼做?”阿芳問。
“先分三類。”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地域、行業、使用頻率”六個字,“從這三個維度切入,看看客戶的需求到底差在哪兒。”
“地域好分。”小李點頭,“亞洲、歐洲、美洲。”
“不是這麼分。”劉好仃搖頭,“日本、德國、美國、巴西……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習慣。”
“那行業呢?”阿芳問。
“玻璃幕牆、建築裝飾、家電製造、汽車玻璃……每個行業對服務的期待也不一樣。”劉好仃頓了頓,“比如做汽車玻璃的客戶,可能更在意交付的準時率,而做建築幕牆的客戶,可能更在意技術細節。”
“使用頻率呢?”小李問。
“有些客戶一年隻下幾單,有些客戶一個月下十幾單。”劉好仃解釋,“頻率不同,服務方式也得不同。”
“所以,不是統一服務標準的問題?”阿芳若有所思。
“對。”劉好仃點頭,“是定製的問題。”
“那我們怎麼知道客戶到底想要什麼?”小李問。
“靠數據。”劉好仃拿起筆,“把所有反饋都分類整理,找出規律。”
“這得乾到什麼時候?”小李嘀咕。
“乾到發現規律為止。”劉好仃笑了,“就像煮飯,火候到了,自然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