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電腦屏幕,手裡端著一杯已經涼透的茶。茶底沉澱著幾片茶葉,像極了最近他心裡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煩事兒。
郵件列表裡,紅色標記的客戶投訴信像一排排小炸彈,隨時可能炸飛他的平靜。
“劉哥,東南亞那票貨,客戶說他們收到的玻璃尺寸有偏差。”阿芳站在門口,手裡拿著打印出來的郵件。
“偏差多少?”劉好仃問。
“兩毫米。”
“兩毫米?”劉好仃挑了挑眉,“客戶是做玻璃幕牆的吧?”
“對,德國那邊的項目。”
劉好仃歎了口氣,手指在鍵盤上敲了幾下,調出生產記錄,“生產那邊沒問題,運輸途中也沒摔壞,那問題出在哪兒?”
阿芳翻了翻郵件,“客戶說,我們客服解釋不清楚,英文郵件來回好幾封,最後他們自己派人去量的。”
“溝通問題。”劉好仃點點頭,把這封郵件標為“重點”。
“這封是日本的。”阿芳繼續,“客戶說我們回複太慢,他們等了三天才收到郵件回信。”
“三天?”劉好仃皺眉,“我們這邊一般多久回複?”
“標準是24小時,但有些複雜問題會拖。”
“拖,就是問題。”劉好仃在筆記本上寫下一個“拖”字,然後畫了個圈。
“還有這封。”阿芳遞過來一份中文郵件,“是美國的華人客戶,說我們售後人員態度不好。”
“怎麼不好?”
“他問了個技術問題,對方直接說‘你自己看說明書’。”
“……”劉好仃沉默了幾秒,然後笑了,“這倒是挺真實。”
阿芳也忍不住笑了,“客戶說,你們玻璃是好玻璃,但服務是‘好差’。”
“產品好≠服務好。”劉好仃把這句話寫在了筆記本上,還特意加了個框。
他靠在椅背上,望著天花板,“客戶體驗這事兒,咱們得重新梳理。”
阿芳點頭,“我剛做了個彙總,投訴類型特彆多,語言、響應速度、售後態度、流程複雜……簡直五花八門。”
“說明一個問題。”劉好仃坐直了身子,“客戶不是一類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慣,也有不同的需求。”
“那我們怎麼應對?”
“先調研。”劉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幾個字,“從客戶視角出發。”
阿芳看著那幾個字,點了點頭,“我這就去整理問卷。”
“彆太籠統。”劉好仃提醒,“得加地域、行業、使用頻率這些變量,不然數據沒意義。”
“明白。”
阿芳轉身要走,卻被劉好仃叫住。
“等等。”他指著一封英文郵件,“這封德國客戶的,他附了張流程圖建議。”
“嗯,他說我們的流程太繞了,建議簡化。”
“標記為‘重點案例’。”劉好仃說,“回頭我們開會討論。”
阿芳走後,劉好仃重新坐下,繼續翻看郵件。一封封地看,像是在看一個個客戶的臉。
他忽然想起什麼,拿起筆,在“客戶體驗”四個字下麵畫了個圈,又在旁邊寫了個“?”。
他心裡明白,這事兒,不簡單。
會議室裡,小李正坐在桌邊喝著可樂,一聽“客戶體驗優化”,差點嗆住。
“劉哥,這事不是客服部的事兒嗎?”他擦了擦嘴,“我們供應鏈這邊,管得著嗎?”
“管得著。”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指著上麵的數據,“客戶體驗,不是客服一個人的事,是整個供應鏈的終端體現。”
“終端體現?”小李皺眉。
“你想想,客戶拿到產品,第一印象是質量,第二印象是服務。服務不好,質量再好也沒用。”劉好仃頓了頓,“就像你去餐廳吃飯,菜做得再好,服務員愛理不理,你還去第二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