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手裡拿著一支記號筆,筆尖懸在空白的區域,像是在等一個合適的開場。
會議室裡比昨天安靜了不少,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桌麵,照得那杯花茶的水麵微微泛光。茶已經涼了,但香氣還在,像是誰把春天藏在了杯子裡。
“咱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把流程修修補補。”他轉過身,看著阿芳和小李,“而是換個角度看問題。”
“換個角度?”小李推了推眼鏡,手裡還拿著上一章整理到一半的表格。
“對。”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客戶體驗雷達模型”七個字,“就像天氣預報,靠雷達掃描雲層,提前知道哪兒要下雨,哪兒會刮風。”
“所以……我們要預測客戶會不會生氣?”阿芳笑著問。
“差不多。”劉好仃點頭,“但不隻是預測情緒,還要識彆服務盲區、文化差異、溝通節奏這些看不見的東西。”
“這聽起來……有點玄。”小李嘀咕。
“不玄。”劉好仃拿起筆,在“雷達模型”下麵畫了個圈,“我們現在手裡有客戶反饋,有錄音、郵件、聊天記錄,這些就是數據。隻要把這些數據分類整理,就能看出規律。”
“那怎麼分?”阿芳問。
“三個維度。”劉好仃寫下“地域、行業、使用頻率”,“每個客戶,都屬於這三個坐標交彙的點。”
小李皺眉,“聽起來像是給客戶畫地圖。”
“對,就是畫地圖。”劉好仃笑了,“客戶體驗不是一條線,是一片海。我們要做的,是給這片海裝上雷達,知道哪兒有暗礁,哪兒有風浪。”
阿芳低頭翻著手裡的表格,“劉哥,我剛才整理的時候,發現一封來自南美的客戶郵件,附了張手繪的服務流程圖。”
“手繪?”劉好仃來了興趣。
“對,畫得還挺認真。”阿芳把電腦轉過來,“他說‘如果你們能理解我們,我們會更願意下單’。”
劉好仃接過鼠標,仔細看了那張圖。線條雖然粗糙,但邏輯清晰,標注也詳細。他在圖上停留了幾秒,然後在白板上寫下一句話:
“理解,是服務的第一步。”
小李看著那句話,忽然覺得有點像廣告詞。
“劉哥,”他問,“那我們怎麼把這些數據變成策略?”
“先整理。”劉好仃喝了口涼茶,“先把數據分類,統一格式,再找出高頻問題。”
“高頻問題?”阿芳問。
“比如,某個國家的客戶普遍反映響應慢,某個行業的客戶更在意技術細節。”劉好仃解釋,“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雷達掃到的風暴點。”
“那怎麼處理這些風暴點?”小李繼續問。
“分層。”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服務分層策略”五個字,“不是所有客戶都需要一樣的服務節奏,也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立刻解決。”
“分層?”阿芳皺眉,“這會不會讓客戶覺得被區彆對待?”
“關鍵不是分層,是匹配。”劉好仃頓了頓,“比如一個高頻客戶,我們可以安排專人對接;一個低頻客戶,用標準流程就夠了。”
“那怎麼界定高頻和低頻?”小李問。
“按訂單數量、按服務請求頻率、按合作年限。”劉好仃列出幾個指標,“我們先做一個初步模型,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阿芳低頭記下,“劉哥,你這聽起來像是給客戶打標簽。”
“標簽不是貶義詞。”劉好仃笑了,“標簽是理解客戶的第一步。就像我們做玻璃,不同用途的玻璃,材料、工藝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