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從玻璃幕牆斜斜地照進辦公室,像是給一切都鍍了層金邊。窗外的玻璃廠依舊忙碌,生產線轟鳴,但這一刻,辦公室裡的節奏,已經悄然變了。
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手裡拿著一支紅筆,正把“趨勢觀察點”四個字圈起來。阿芳坐在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著,而小李則正對著屏幕皺眉,嘴裡還叼著奶茶吸管——雖然奶茶早已經喝完了。
“劉哥,”小李忽然開口,“我們這算是正式開始國際市場分析了?”
“不是分析,是觀察。”劉好仃糾正他,“分析是結果,觀察是過程。我們要做的,是把過程變成雷達。”
阿芳抬頭看了他一眼,忍不住笑:“劉哥,你最近說話越來越像哲學家了。”
“這不是哲學,是現實。”劉好仃把紅筆一放,“客戶反饋是昨天的事,市場變化是明天的事,中間這道縫隙,我們得填上。”
小李點點頭,又搖了搖頭:“可我們連客戶反饋都還沒完全理順,現在又要盯國際市場,這不是越忙越亂嗎?”
“亂是暫時的。”劉好仃拍了拍白板,“你看這上麵,我們不是已經搭出框架了嗎?關鍵詞分類、雙線觀察、趨勢節奏圖……每一步,都是在把亂的東西變清楚。”
阿芳一邊整理郵件,一邊插話:“我剛發現一封來自墨西哥的郵件,客戶提到他們當地有個玻璃藝術展,還附了鏈接。”
劉好仃眼睛一亮:“展會動態,這是個新觀察點。”
他拿起紅筆,在白板下方又寫下“展會動態”四個字,然後轉身看著兩人:“展會不是新聞,不是反饋,它是信號。就像天氣預報裡的雲圖,它告訴你,風要來了。”
小李歎了口氣:“我感覺自己像個氣象員,每天盯著各種數據,就差穿一件預報員的製服了。”
“那你就穿。”劉好仃笑著說,“穿製服能讓你更專注。”
阿芳噗嗤一笑,小李翻了個白眼,但也沒反駁。
“那我們現在就開始?”她問。
“從現在開始。”劉好仃點頭,“第一步,關鍵詞分類。第二步,雙線比對。第三步,節奏圖構建。”
“聽起來像是遊戲攻略。”小李嘟囔。
“對。”劉好仃說,“市場變化就是我們的副本,我們要做的,是打出高分通關。”
阿芳一邊整理郵件,一邊把關鍵詞歸類,小李則開始在電腦上搜索行業新聞。辦公室裡一時安靜下來,隻有鍵盤敲擊的聲音和偶爾翻動紙張的沙沙聲。
陽光在桌麵上慢慢挪動,像是在給時間做標記。
“劉哥。”小李忽然抬頭,“我剛看到一篇報告,講的是東南亞建築風格轉型,說那邊對玻璃產品設計感的需求會加速上升。”
劉好仃走過去看了一眼,點點頭:“和阿芳整理的客戶郵件能對上。”
“那是不是說明,我們真的能從數據裡看出趨勢?”阿芳問。
“不是看出,是捕捉。”劉好仃說,“市場不會直接告訴你它要變,它隻會給你一些碎片,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碎片拚成圖。”
“那我們現在拚出的圖,是什麼樣子的?”小李問。
劉好仃沉吟了一下:“南美市場在加速追求設計感,東南亞市場則在實用和設計之間搖擺,但有向設計傾斜的趨勢。這兩個市場,節奏不同,方向卻在靠近。”
阿芳若有所思地在筆記本上寫下:“趨勢=碎片拚圖。”
小李看著她:“你是不是又在寫金句?”
“不是金句。”她說,“是提醒。提醒我們,市場不是一條線,是很多碎片拚起來的。”
“那我們怎麼判斷,哪塊碎片是關鍵?”小李問。
“靠數據。”劉好仃說,“靠觀察。靠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