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會剛結束,陽光從玻璃幕牆斜斜地照進辦公室,像撒了一把碎金。劉好仃坐在辦公桌前,手裡還握著那張滿意度調查彙總表。紙邊微微卷起,像是被他捏得太久,連紙都忍不住想逃。
他正準備起身去泡杯茶,電腦“叮”地一聲,彈出一封來自總部的郵件。標題很簡潔:《國際市場趨勢周報第23期)》。
他點開,眉頭很快皺成了一個“川”字。
“劉哥,你又在看什麼難懂的天書?”小李拎著奶茶走進來,順手把一杯推到他麵前,“這是你愛喝的波霸珍珠,加了布丁。”
“不是天書,是警報。”劉好仃一邊說,一邊快速滑動鼠標,眼睛盯著屏幕上南美和東南亞市場的數據變化。
“這周報說,南美客戶對玻璃產品的設計感需求明顯上升,而東南亞市場則開始更關注實用性和成本控製。”他抬頭,“可我們這邊的客戶反饋裡,還沒出現這種趨勢。”
“可能客戶還沒反應過來?”小李吸了一口奶茶,含糊不清地說。
“不是他們沒反應過來,是我們沒看到。”劉好仃把鼠標一推,“我們的反饋機製太被動了,等客戶說了,我們才調整,等我們調整好了,市場可能又變了。”
小李愣了一下,奶茶吸到一半,停在嘴邊。
“你是說……我們要自己去‘看’?”他問。
“對。”劉好仃點頭,“不能光靠客戶說,我們要自己去‘聽’市場的聲音。”
阿芳抱著一摞郵件進來,聽見這話,順口接了一句:“聽市場?市場又不會說話。”
“會。”劉好仃指著電腦屏幕,“數據就是它的語言。”
阿芳把郵件放在桌上,湊過去看了一眼:“那我們要怎麼學這門‘語言’?”
“先建立一個趨勢觀察機製。”劉好仃語氣堅定,“就像我們之前做客戶反饋一樣,從零開始,慢慢來。”
阿芳低頭翻著郵件,忽然停住,指著一封郵件說:“劉哥,這封印尼客戶的郵件裡提到,他們最近幾個月采購偏好從實用型轉向了設計型。”
“多久前的?”劉好仃問。
“兩周前。”阿芳答。
劉好仃沉默了幾秒,說:“總部這份周報是昨天發的。”
辦公室裡一時安靜下來,隻有空調發出輕微的嗡嗡聲。
“也就是說,”小李放下奶茶,“我們收到的客戶反饋,已經比市場趨勢慢了兩周?”
“不止。”劉好仃說,“因為客戶反饋是他們已經感受到的,而趨勢,是他們還沒完全意識到的。”
“那我們豈不是一直在追?”阿芳皺眉。
“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雷達’。”劉好仃說,“不是等客戶說了才動,而是提前看到風向。”
“可我們又不是氣象局。”小李嘟囔。
“我們不是氣象局,但我們得有氣象員的耳朵。”劉好仃笑了笑,“聽風,看雲,識天氣。”
阿芳拿出筆記本,在上麵寫了一行字:趨勢觀察=看得更遠的耳朵。
“那我們要怎麼開始?”她問。
“從現有的數據裡找線索。”劉好仃說,“你們每天處理那麼多郵件,有沒有發現什麼共性?比如某個地區的客戶頻繁提到某個關鍵詞?”
阿芳點點頭:“前兩天我整理郵件時,發現有幾位東南亞客戶都提到了‘設計’這個詞,但當時我以為是他們個人喜好。”
“不是個人喜好。”劉好仃說,“是風向。”
“那我們要不要加個關鍵詞標簽?”阿芳問。
“對。”劉好仃點頭,“我們可以從現有郵件裡篩選出帶有‘設計’‘風格’‘潮流’‘趨勢’這些詞的客戶,再結合他們的訂單變化,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趨勢在動。”
“那行業新聞呢?”小李突然問,“我們是不是也該看看?”
“當然。”劉好仃說,“市場不是隻在客戶嘴裡,也在新聞裡,在數據裡,在每一個風吹草動裡。”
“那我們怎麼分工?”阿芳已經進入狀態。
“你負責從郵件裡找線索,”劉好仃說,“小李,你負責整理行業新聞和市場報告,我來彙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