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桌前,手裡捏著一張剛打印出來的客戶滿意度調查彙總表,眉頭皺得像被揉成一團的舊報紙。紙上的數字倒是挺整齊,可他的心卻像剛出爐的玻璃一樣燙手。
“阿芳,小李,過來一下。”他頭也不抬地喊。
“來了!”阿芳應聲而至,手裡還抱著一摞沒來得及歸檔的客戶郵件,像抱著一疊隨時可能散開的落葉。
小李緊隨其後,手裡拎著兩杯剛買的珍珠奶茶,一股甜膩的香氣在空氣中擴散開來。
“這是什麼味道?”劉好仃皺眉。
“奶茶。”小李理直氣壯,“不喝點甜的,撐不過今天。”
“你們倆先把這表看看。”劉好仃把彙總表攤在桌上,“我數了數,滿意度評分平均提升了12,複購意願漲了18。”
“真的?”阿芳眼睛一亮,差點把郵件撒了一地。
“你小心點。”劉好仃伸手扶住她手裡的紙堆,“數據是有了,但問題也來了——我們得確認,這到底是真的效果,還是客戶的客套。”
“客套?”小李一愣,“誰會客套成這樣?”
“客戶嘛,有時候不說實話。”劉好仃說,“他們怕得罪我們,怕影響合作,或者……隻是想給我們點希望。”
“那怎麼辦?”阿芳問。
“再跑一輪問卷。”劉好仃指了指彙總表上幾個高分區域,“重點盯這幾個客戶,尤其是南美的那位。”
“他不是上次還畫了張流程圖嗎?”小李說,“我還以為他是要我們幫他畫個迷宮。”
“他畫圖,是因為他想被理解。”劉好仃語氣認真,“客戶不是要我們完美,是要我們願意聽。”
阿芳點點頭,開始整理問卷模板。
“劉哥,你說我們要不要加個‘您願意再次合作的概率’?”她問。
“加。”劉好仃點頭,“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的。”
小李一邊設計問卷,一邊嘟囔:“感覺我們現在不是做服務,是在搞心理學研究。”
“本來就是。”劉好仃笑了,“客戶心裡怎麼想,比他們嘴上怎麼說更重要。”
問卷一發出去,反饋來得比預想的還快。
“劉哥,東南亞客戶回信了。”阿芳點開郵件,“他說我們的流程清晰了,雖然執行還有點慢,但至少我們知道該怎麼改。”
“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反饋?”劉好仃接過鼠標,點開幾封郵件,“你看,這位南美客戶連續兩次都給了滿分,還寫了一段推薦語。”
“他說‘你們的服務讓我覺得,我們是被重視的’。”阿芳念著,“這句話我之前好像也寫過。”
“說明你理解客戶了。”劉好仃點頭,“這不是數據,是信任。”
“那我們要不要把‘客戶忠誠度’這個指標也加進去?”小李問。
“當然。”劉好仃說,“客戶願意回頭,說明我們不是在應付他們,是在和他們合作。”
阿芳開始整理忠誠度數據,小李則負責複購與推薦意願的交叉驗證。
“我發現複購意願提升最明顯的,集中在東南亞。”小李指著表格,“那邊的客戶好像特彆在意溝通方式。”
“因為他們習慣主動溝通。”劉好仃說,“我們之前太被動了,現在他們覺得,我們終於開始聽他們說話了。”
“聽他們說話……”阿芳若有所思地在筆記本上寫下,“客戶忠誠,始於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