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的窗邊,手裡捏著一支紅色白板筆,像握著指揮棒一樣輕輕晃了晃。陽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在玻璃幕牆上,折射出一片片光斑,像是市場變化的碎片,一閃一閃地跳進他的眼睛裡。
阿芳坐在電腦前,正把昨晚收到的幾封客戶郵件歸類,一邊整理一邊嘀咕:“這封郵件提到了‘設計感’,那封講的是‘交付速度’,還有一封……居然在問我們有沒有環保認證。”
小李在旁邊喝著剛買的冰美式,頭也不抬地說:“這說明客戶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了唄。”
“不是說明,是信號。”劉好仃接過話頭,轉身在白板上寫下“關鍵詞分類”五個字,“就像你們打遊戲前要先選角色職業,我們得先給這些信號分個類。”
“分類?”阿芳抬頭,“怎麼分?”
“簡單點。”劉好仃用筆點了點白板,“比如‘產品偏好’、‘交付體驗’、‘市場趨勢’、‘客戶關係’,這四個方向,基本能涵蓋我們收到的所有反饋。”
小李眨眨眼:“聽起來像是給客戶郵件打標簽。”
“對,就是打標簽。”劉好仃笑了,“不過這標簽不是為了歸檔,是為了拚圖。”
“拚什麼圖?”阿芳問。
“市場變化的圖。”劉好仃說,“客戶不會直接告訴你市場要變,但他們會在郵件裡留下線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線索收集起來,貼在一起,慢慢拚出一個方向。”
阿芳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在文檔裡新建了一個分類表格。
小李喝完最後一口咖啡,忽然想起什麼:“劉哥,那行業新聞怎麼辦?比如我昨天看到的那篇東南亞建築風格轉型的報告,也得歸類嗎?”
“當然。”劉好仃說,“而且要單獨歸類,不能和客戶反饋混在一起。”
“為什麼?”阿芳問。
“因為客戶反饋是結果,行業新聞是背景。”劉好仃解釋,“一個是他們說了什麼,一個是整個市場在發生什麼。這兩條線要分開看,再交叉比對,才能看出趨勢。”
“哦!”小李一拍腦門,“所以你說的‘雙線比對’,就是客戶反饋和行業動態一起分析?”
“沒錯。”劉好仃點頭,“就像你打遊戲,不能隻看自己角色的技能,還得看地圖上的敵人分布,兩邊結合,才能打出配合。”
阿芳在筆記本上寫下:“雙線比對=客戶反饋+行業動態。”
小李看著她:“你又開始寫金句了?”
“不是金句。”她說,“是提醒。提醒我們,不能隻看一麵。”
劉好仃看著白板上的“關鍵詞分類”和“雙線比對”,覺得整個框架已經有點樣子了。
他拿起筆,在白板下方又寫下:“節奏圖”。
阿芳和小李同時抬頭。
“節奏圖?”小李皺眉,“是不是太抽象了?”
“不抽象。”劉好仃說,“它就是一個時間軸,把我們收集到的關鍵詞、雙線信息都放上去,看看它們是怎麼變化的。”
“那怎麼判斷節奏?”阿芳問。
“靠時間點。”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一條橫線,“比如墨西哥那個展會是在什麼時候,東南亞那篇報告又是在什麼時候發布,客戶郵件裡提到設計感又是哪天……把這些點標上去,你就能看出市場變化的節奏。”
“聽起來像是在畫心跳圖。”小李說。
“對。”劉好仃笑,“市場也有心跳,我們要做的,就是聽它跳動的節奏。”
阿芳在文檔裡又新建了一個子文件夾,標題寫著:“節奏圖草案)”。
她把墨西哥展會的時間點標上去,又把東南亞那篇報告的發布時間也放了進去。
“劉哥,”她忽然抬頭,“那這個節奏圖,是不是能幫我們預測市場變化?”
“不是預測。”劉好仃搖頭,“是判斷。市場不會告訴我們它要變,但它會留下信號。我們要做的,是捕捉這些信號,看看它變沒變。”
小李若有所思:“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等市場變了才反應,而是提前知道它可能要變。”
“聰明。”劉好仃拍拍他的肩膀,“這就是我們這套觀察體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