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們不滿足。”劉好仃說,“我們避開雷區,留下接口。”
他指著圖譜:“比如,瓶身不做斷裂設計,這是底線。但我們可以留一條直線凹槽,讓用戶自己刻。不做內容,隻給空間。東南亞人可以刻祖先名,德國人可以刻‘adeinind’,美國人可以寫‘t’。”
“那成本呢?”老張問。
“凹槽統一,夾具隻改一次。激光參數調好,批量做。成本增加3.7,在試產預算內。”小林快速算完,“關鍵是,我們沒替用戶說話,隻是讓他們能說。”
老張沒再問。他在報表背麵畫了個小三角,底下寫:“刻字槽——3.7”。
午後,陽光移到了桌角。阿芳突然抬頭:“劉工,越南忌斷,新加坡卻用碎瓷拚畫,同樣是‘破’,為什麼一個不能碰,一個能重生?”
劉好仃沉默了一會兒,把銅釘碗的照片放大。
“因為,一個怕斷,一個信修。”
他指著圖譜:“東南亞的‘不可斷裂’,本質是‘怕斷根’。家族、血脈、香火,都不能斷。所以容器必須完整,象征不斷。而新加坡的碎瓷拚畫,是‘斷了也能重連’,是一種修複的信仰。”
“那我們呢?”小林問,“我們該信哪個?”
“我們不信哪個。”劉好仃說,“我們信‘不同’。信有人怕斷,有人敢拚。我們的瓶子,不教他們怎麼想,隻給他們能拚的可能。”
他翻開筆記本最後一頁,在“文化不在我們嘴裡,而在他們手上”下麵,寫下一行新字:“文化差異不在符號,而在‘對不完美的態度’。”
他圈住“真實動機透明”六個字,折了頁角。
“所以,設計可以簡潔,但動機不能藏。我們不做‘神秘東方’,也不裝‘極簡北歐’。我們說清楚:這隻瓶,為什麼有這條槽?因為它相信,每個人都有話要說,隻是少了個地方。”
阿芳把圖譜最後一版投上屏幕。三大區域,三條邏輯線,清晰如電路圖。
東南亞:高集體主義→儀式完整性→禁忌即邊界
歐洲:重個體解釋權→設計可理解→透明即尊重
北美:多元混雜→接受矛盾→真實即價值
“《文化差異圖譜初稿》。”她輕聲念出標題,“完成了。”
沒人鼓掌。空氣裡有種沉甸甸的清醒。
劉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紅筆,在“真實動機透明”下麵劃了一道。
“接下來,我們得回答一個問題。”他轉身,看著三人,“我們願意為‘不說謊’,付出多大代價?”
小林剛拿起手機要記,老張忽然開口:“如果客戶問,為什麼彆的廠不做這個?我們怎麼說?”
劉好仃沒答。
他從包裡取出一隻新下線的曲麵瓶,瓶身光滑,隻在底部有一道細如發絲的直線凹槽。他放在桌上,推到燈光下。
光穿過玻璃,在桌麵拉出一道微彎的線,像一道未閉合的圓。
他指著那道光,說:“你就說——”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