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公益小組開了第一次內部會。財務代表坐在角落,眉頭沒鬆過:“這些活動花了八千多,租車、材料、宣傳……怎麼算績效?”
屋裡一下子安靜下來。
劉好仃沒急著反駁,而是調出茶話會以來的數據表:“綠色獎勵實行後,班組操作規範遵守率提升了12。人一覺得被尊重,活兒就願意多乾一點,乾好一點。”
他頓了頓:“公益不是支出,是投資。投的是人心,是廠子的‘社會資產’。”
他提議每季度發布一份《責任履行簡報》,不求多華麗,隻記錄做了什麼,誰參與了,社區反饋如何。簡報不進kpi,但要進管理層例會,成為常規議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咱們廠子不大,可人心得大。”他說,“小河清了,孩子安全了,老師願意合作了——這些賬,不能隻算錢。”
會後,阿芳留在辦公室改模板。窗外天已黑透,她把“工人聲音”加進簡報末尾,還貼了一張照片——小陳蹲在教室地板上,教孩子拚玻璃拚圖,臉上沾了點彩色粉末,像被春天親了一口。
她輕輕敲下標題:《我們做的小事,正在被記住》。
第二輪活動定在西溪村。可臨出發前,氣象台發布了暴雨預警。老張翻著日程本:“要不改期?”
劉好仃看著窗外壓低的雲層,搖頭:“孩子們昨天就把瓶子洗好了,等著呢。”
車隊還是出發了。雨在半路砸下來,像誰掀翻了水缸。麵包車停在村口,車門一開,老張抱著警示牌衝進雨裡,小林扛著投影儀緊隨其後,劉好仃最後下車,手裡拎著一箱未拆封的玻璃粉。
村委會的活動室不大,擠滿了孩子和家長。小陳站在臨時搭的講台前,聲音有點抖:“今天,我們講——玻璃,是怎麼重生的。”
投影亮起,第一張圖是碎玻璃,第二張是粉末,第三張是閃閃發亮的工藝品。
“它本來會被扔掉。”小陳說,“可我們把它撿回來,磨平棱角,重新塑形——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第二次機會。”
台下有個小男孩舉手:“那我打碎的花瓶,也能變成星星嗎?”
小陳笑了:“能。隻要你願意撿起來。”
活動結束時雨還沒停。劉好仃站在屋簷下,看老張和小林把剩下的材料搬上車。一個穿藍雨衣的小女孩跑過來,塞給他一張畫:一座橋,橋身全是彩色玻璃,橋下河水清澈,橋頭站著幾個穿工裝的人。
她仰著頭:“叔叔,這是你們建的橋。”
劉好仃接過畫,紙很快被雨水打濕,顏色暈開,像一場小小的彩虹。
他低頭看著那幅畫,忽然說:“咱們下一站,能不能去更遠的村?”
小陳抹了把臉上的雨水:“能。隻要車還能跑。”
老張從車裡探出頭:“油還夠,走不走?”
劉好仃把畫小心折好,塞進胸口的口袋。
“走。”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