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台上的玻璃還泛著晨光,劉好仃指尖輕輕敲了敲手機屏幕,那條仿品警報已經讀過三遍。圖片裡的玻璃歪斜得像喝醉的鏡子,光路亂成一團毛線,可價格卻標得明明白白:正品三分之一。他沒皺眉,也沒歎氣,隻是把手機反扣在桌麵上,發出“嗒”一聲輕響,像是給某個念頭落了鎖。
半小時後,小林和小李一前一後推門進來,手裡都端著便利店買的咖啡。小林剛坐下就問:“劉師傅,那東南亞的仿品,咱們怎麼回?發律師函還是平台投訴?”
“都不急。”劉好仃從抽屜裡抽出一遝紙,封麵上寫著“國際拓展初步分析”,頁角還貼著小李前天隨手畫的笑臉,“咱們先不打蒼蠅,先鋪網。”
小李吹了口熱氣:“可那仿品都快飛出國門了,再不攔,咱們還沒出海,名聲先被拖下水了。”
“所以才更要冷靜。”劉好仃翻開文件,指著中東、南美、北歐三個區域的市場畫像,“咱們之前分析的戰場沒變,但敵人多了個‘內鬼’——低價劣質貨打著咱們的影子跑在前麵。這不光是維權,是搶跑。”
他拿起紅筆,在地圖上圈出東南亞,“這塊地,原本不在首攻名單裡。但現在看,它既是漏洞,也可能是跳板。”
小林眼睛一亮:“您是說……以打代拓?”
“不打,是教。”劉好仃笑了笑,“咱們教市場什麼叫‘真’。”
三人圍在會議桌前,白板被重新擦淨,劉好仃寫下四個字:精準切入。
“咱們不撒大網,也不跟風衝量。東南亞消費者要的是‘好而不貴’,咱們就做‘貴得有理’。”他筆尖一轉,在白板上畫出三個圈,“市場細分,得按‘三看’來:一看價格帶,二看渠道習慣,三看審美偏好。”
小李舉手:“那仿品賣那麼低,咱們怎麼比?”
“不比價格,比價值。”劉好仃調出一份數據表,“咱們的玻璃透光率98.7,能耗低於歐盟標準,質檢過12道關。這些不是成本,是故事。人家賣‘便宜’,咱們賣‘安心’。”
小林點頭:“我懂了,就像賣礦泉水,有人賣五毛,有人賣五塊,差的不是水,是信任。”
“對。”劉好仃在白板上標出“信任錨點”,“咱們在東南亞先不鋪貨,先立信。找兩個中型設計工作室合作,免費提供樣品,附帶一份‘光路檢測報告’,讓他們用事實說話。”
小李皺眉:“免費?那不是白送?”
“不是送,是種。”劉好仃語氣平和,“種信任。等他們的項目落地,燈光一打,客戶一問,答案自然就出來了——為啥這家的玻璃特彆亮?因為每一塊,出廠前都‘驗過光’。”
小林笑出聲:“咱們這是搞‘光影科普’?”
“對。”劉好仃點頭,“市場教育做紮實了,仿品再便宜,也像塑料花——看著像,沒香氣。”
討論繼續深入,團隊開始細化每個區域的定位策略。
中東主打“定製快反”,十天出樣,三個月交貨,直接打意大利品牌的軟肋;南美則用“快閃+故事”破局,把玻璃變成光影裝置,讓消費者親手觸摸“真光”;北歐最難啃,但一旦拿下,品牌就能躍升。劉好仃提出“環保標簽+用戶共創”雙軌並行,用碳足跡認證說話,用“光影故事計劃”走心。
可說到東南亞,分歧來了。
小李堅持:“咱們得先打假,不然正主沒出場,路人全認錯臉。”
小林卻認為:“打假是防守,咱們現在要的是進攻。不如跳過混亂市場,直攻高端。”
劉好仃沒急著表態,而是把之前三份區域分析並排攤開,指著數據說:“中東要‘快’,南美要‘暖’,北歐要‘淨’。那東南亞要什麼?”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小林試探道:“……要‘信’?”
“對。”劉好仃點頭,“它要的不是最便宜的玻璃,是最讓人放心的玻璃。咱們不跟仿品拚低價,也不躲著走,而是亮出底牌——咱們敢曬生產全過程,敢讓客戶驗貨,敢承諾‘假一賠十’。”
他拿起手機,翻出那張仿品圖,放大包裝角落——一個模糊的三角形標誌若隱若現。
“這標誌,我查了,不是注冊商標,但有點像泰國某個小廠的私印。”他順手拍下照片,存進一個新建文件夾,命名為“溯源線索”。
“先不聲張,但得記著。仿品能出來,背後一定有鏈條。咱們的方案,得防著它從背後偷襲。”
小李一拍腦門:“那咱們的推廣,是不是也得‘精準投喂’?彆一股腦全上,先試點。”
“聰明。”劉好仃在白板上畫出“試點三步走”:
在馬來西亞找兩家高端家居店合作,做“真光體驗角”;
聯合本地設計師,推出限量款“光影門”;
同步上線英文版“生產日記”短視頻,記錄從熔料到打磨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