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忽然問:“那……能不能安排他們去當地的合作夥伴工廠實習幾天?真上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好仃眼睛一亮:“這主意好。親眼看看人家怎麼排產、怎麼質檢、怎麼跟客戶吵架。”他拿起筆,在“海外培訓”旁邊寫下:“合作企業實習:實操+觀察+反饋”。
小李盯著那行字,忽然說:“可我有點擔心……咱們花這麼多資源培養人,萬一他們學成回來,轉身就跳槽了呢?”
這話像一塊小石子,砸進平靜的湖麵。
劉好仃沒立刻回答。他走到窗邊,看著樓下剛運到的一車玻璃原片,在晨光下泛著淡淡的藍。
“咱們廠的老王,乾了三十年,去年退休。”他緩緩開口,“有次我問他,為啥不早點走?外麵廠子給雙倍工資。”
“他說,‘我摸過的每一塊玻璃,都帶著我的手溫。走了,手冷,心也冷。’”
他轉過身:“所以,咱們不僅要教他們技術,更要讓他們愛上這塊玻璃。不是因為錢,是因為——他們摸到的光,是活的。”
小林輕聲說:“那……文化認同這塊,怎麼搞?”
“簡單。”劉好仃走回白板前,寫下一行字:“每月一次‘光的故事會’。”
“故事會?”
“讓老工人講他們經手的玻璃去過哪兒——非洲小學的窗、日本茶室的隔斷、巴黎畫廊的展櫃。”他笑了笑,“讓新人知道,他們手裡的不是產品,是光的旅程。”
小李點頭:“這比喊口號強。”
“還有。”劉好仃補充,“培訓期間,每人寫一篇《我聽見的光》,回來分享。不評分,但要真誠。誰寫得讓人起雞皮疙瘩,誰就算過關。”
會議室終於笑了。
“最後一個問題。”小林抬手,“咱們怎麼知道這方案行不行?萬一練了半天,人沒留住,光也沒亮起來呢?”
劉好仃從文件夾裡抽出一張表格,標題是:“人才培養效果評估機製草案)”。
“每三個月,我們評估一次。”他指著表格,“看五件事:培訓轉化率、項目參與度、客戶反饋引用率、留存率、以及——有沒有人主動提出新工藝或新設計。”
他頓了頓:“人變了,光才會變。光變了,品牌才真正走出去。”
小林深吸一口氣:“那……咱們什麼時候開始?”
劉好仃看了眼手表,九點十七分。陽光已經爬上了白板,把“尋光者計劃”四個字照得發亮。
他合上筆記本,站起身:“今天就開始。小林,你下午去聯係那幾所高校,安排宣講時間。小李,你整理一份‘海外合作企業清單’,優先選有文化交流項目的。”
兩人同時點頭。
“還有。”劉好仃走到門口,手搭在門把上,回頭笑了笑,“彆想著一步登天。咱們不搞‘燈語計劃’,也不搞‘全球精英’。咱們就搞‘聽得見光的人’。”
門被拉開,走廊的光湧進來,像一整條流動的河。
“第一批名單,下周五前定下來。”他說,“我請他們喝咖啡——不是在會議室,是在車間。”
小李忽然問:“要是他們嫌車間吵呢?”
劉好仃已經走出門,聲音從走廊傳來:“那正好。真正的光,從來不在安靜的地方亮起來。”
他的腳步聲漸漸遠去,消失在拐角。
會議室裡,小林盯著白板,忽然拿起紅色馬克筆,在“光之路”頂端畫了一顆小星星。
小李看著那顆星,喃喃道:“你說,第一批人,真能聽懂嗎?”
窗外,一輛叉車正緩緩駛過原料區,貨叉上托著一疊透明玻璃,在陽光下泛出彩虹般的邊。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