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一愣:“您是說……等?”
“不光是等。”劉好仃轉身,眼神亮得像擦過的玻璃麵,“是把門開大點,讓風進來,讓光進來,讓人看見裡麵有什麼。”
他走回桌前,拿起筆,在白板上“全球合作”旁邊,寫下三個詞:
被看見→被信任→被選擇
“咱們現在在‘被看見’的階段。下一步,得讓人‘信’我們。怎麼信?靠數據,靠案例,靠每一次交付的細節。”他頓了頓,“所以,我決定——從現在起,咱們不僅要做好內容營銷,更要為‘合作’而準備。”
尤哈問:“準備什麼?”
“準備故事,準備證據,準備一套能讓外國人一眼就懂的‘合作說明書’。”劉好仃說,“咱們得讓人知道,跟我們合作,不是冒險,而是撿到寶。”
小陳眼睛一亮:“比如……把咱們做黎曼猜想玻璃的全過程拍下來?從設計對接、參數確認,到蝕刻、質檢、發貨?”
“對。”劉好仃點頭,“不光拍,還要寫成案例文檔,配上英文翻譯,做成咱們的‘國際合作包’。”
阿米爾立刻接話:“我可以整理技術參數對照表,加入國際標準認證的對比說明,增強專業可信度。”
尤哈一拍桌子:“那我來負責‘人設’部分!拍個短片,叫《中國老師傅和德國數學家》,講咱們怎麼跨洋溝通、解決難題——溫情又專業,保準火!”
劉好仃笑著點頭,心裡那幅圖越來越清晰。他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國際市場的門不是敲一敲就開的,得有人願意等,有耐心磨,有底氣扛住最初的冷眼和質疑。
但他也清楚,他們已經不一樣了。
不再是那個隻等著接單的玻璃廠,而是一個能講技術、能講故事、能做彆人做不了的事的“可能性提供者”。
他拿起保溫杯,擰開蓋子,喝了一口溫水。杯壁上還貼著小陳前天貼的便利貼,寫著:“用戶原話:你們的玻璃,像會呼吸的皮膚。”
他撕下那張紙,輕輕夾進筆記本裡。
然後在白板上,用粗筆寫下今天的最後一句話:
“從今天起,我們不隻是做玻璃的人——我們是,讓世界透·見的搭橋人。”
他放下筆,看向三人:“接下來,咱們分三步走。第一,把黎曼猜想這個項目,當成咱們的第一個國際合作樣板,全程記錄;第二,整理現有國際谘詢案例,分類建檔;第三,開始設計‘國際合作包’框架。”
小陳舉手:“那……我們要不要主動出擊?比如參加國際建材展?”
劉好仃笑了:“當然要。但參展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人記住我們。”
尤哈忽然舉起手機:“劉師傅!剛收到一封郵件!是那個德國客戶,他說他朋友在柏林開建築設計事務所,專門做可持續建築,想了解更多咱們的自清潔玻璃技術參數!”
劉好仃走過去,接過手機,屏幕上的英文郵件簡潔清晰,落款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郵箱域名,是正兒八經的德國設計公司。
他沒說話,隻是把手機屏幕轉向三人,讓那封郵件靜靜躺在陽光裡。
小陳屏住呼吸:“這……這是不是……機會來了?”
劉好仃看著那行德文公司名,輕輕說:
“不是機會來了。”
“是我們,終於站在了機會看得見我們的地方。”
他伸手,點開回複按鈕。
指尖懸在鍵盤上方,停頓一秒。
窗外,快遞員正把包裹交給前台,標簽上印著“國際特快”,寄件地:慕尼黑。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