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那個證物袋放進抽屜最底層,順手把“品牌全球化·第一步”文件夾拖到了桌麵正中央。電腦屏幕還亮著,光標停在“海外市場初步調研方向”那一行標題下,像一隻等著出發的螞蟻。他端起桌上已經涼透的豆漿喝了一口,酸味在舌尖打了個轉,他卻笑了——這味道,跟二十年前夜班時喝的那杯,一模一樣。
第二天一早,新業務茶話會的牌子就掛在了會議室門口,底下壓著一張手寫簽到表。小林來得最早,手裡抱著一摞打印資料,封麵上全是外文標題。老張緊隨其後,拎了個保溫杯,裡頭泡著濃得發苦的茶,說是“提神用的戰術儲備”。陸續進來的七八個人,有車間技術員,有質檢姑娘,還有行政部那個總愛在朋友圈發讀書筆記的小李。
劉好仃沒急著開電腦,而是從包裡掏出三包零食:一包蝦條,一包夾心餅乾,還有一包薄荷糖。“先吃點東西,”他把零食推到桌子中央,“搞腦子的事,得先喂飽胃。”
小林低頭看了看簽到表,小聲問:“劉工,真不拉個正式名單?這……有點像興趣小組。”
“本來就是。”劉好仃擰開保溫杯,熱氣往上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你看我,當年學pc編程,還不是因為覺得那小燈一閃一閃的,像在跳舞?”
會議室裡笑出聲來。
等人都坐定,劉好仃站起來,拍了拍手:“昨天咱們說了要走出去,今天,咱們就先‘走’進幾個新行業。”他拿起白板筆,在紙上寫下三個詞:“智能玻璃”“綠色建材集成”“低碳建築服務”。
“這三個方向,咱們廠都沾過邊,但都沒深挖。現在,咱們要做的,不是拍腦袋決定往哪走,而是先搞清楚——外麵到底是什麼樣。”
他把人分成三組,每組負責一個方向。“彆怕看不懂,資料看不懂就查,查不到就問,問不到就猜——猜完再驗證。”他說著,目光掃過全場,“記住,咱們不是專家,但咱們是工人。工人最擅長什麼?不是背書,是動手。”
分組剛結束,小李舉手:“劉工,這些行業的數據……上哪兒找?”
“問得好。”劉好仃打開投影,調出一張表格,“行業協會報告、政府公開數據、國際展會官網、同行企業年報,甚至——”他頓了頓,“人家官網的客服電話,你打過去問‘你們最近項目多嗎’,有時候比看一百頁ppt還管用。”
老張咧嘴笑了:“那我豈不是能發揮特長?我打電話從來不怯場。”
“那你負責光伏建築一體化市場。”劉好仃當場拍板,“這個方向,我覺得有戲。咱們的玻璃能發電,人家的樓需要節能,這不就是天作之合?”
會議結束前,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大問號,底下寫著:“我們到底能做什麼?”然後說:“下周三,每人帶一份行業小報告來。不用長,一頁紙就行。重點就兩個:一是這行業在往哪兒走,二是咱們進去,難不難。”
散會後,小林留下來幫忙收拾投影儀。劉好仃站在窗邊,看著樓下車間二號線的屋頂,陽光照在光伏板上,反射出一片銀光。
“您真覺得咱們能做建材集成?”小林問。
“我不知道。”劉好仃轉過身,笑了笑,“但我知道,如果連看都不敢看一眼,那就永遠隻能做彆人的原材料。”
茶話會成了每周慣例。第三周的下午,會議室的圓桌上堆滿了打印紙、熒光筆和空咖啡杯。每個人麵前都攤著自己的“作業”,像在準備一場小型答辯。
劉好仃讓各組輪流彙報。
智能玻璃組最先發言。小李翻著ppt,聲音有點發緊:“我們查了近三年的市場數據,發現智能調光玻璃在高端寫字樓和五星級酒店的需求年增長率超過18。特彆是北上廣深,新建項目裡有三成都考慮用這類材料。”
“成本呢?”劉好仃問。
“高。”小李老實答,“一平米進口產品要八千到一萬二,咱們的基材大概三千五。中間差價,全被國外集成商拿走了。”
劉好仃點點頭:“所以人家賣的不是玻璃,是整套方案。”
綠色建材集成組的老張接過話:“我們看了幾個國內案例,發現一個問題——客戶要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整套‘綠色認證’服務。比如eed認證,光有節能玻璃不夠,還得配通風係統、雨水回收、智能照明……咱們目前,隻占其中一環。”
“也就是說,咱們連門票都還沒摸到?”有人小聲嘀咕。
“不是沒摸到,是沒看清票上寫啥。”劉好仃沒否定,反而笑了,“以前咱們隻管生產,現在得學會看‘客戶需求說明書’。”
輪到低碳建築服務組,小林站起身,放了一張城市規劃圖:“我們重點研究了幾個新城開發區,發現政府現在推‘近零碳園區’,補貼力度大。但投標門檻也高,要求企業有全流程服務能力,從設計到運維都得跟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咱們有嗎?”
“沒有。”小林搖頭,“但我們可以在‘材料供應+技術谘詢’這塊切入。比如,幫開發商選玻璃、算能耗、出方案。雖然賺得少點,但能積累經驗。”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劉好仃環視一圈:“總結一下——咱們想進的這幾個領域,趨勢是好的,市場是有的,但門檻也不低。咱們的優勢是產品和數據,短板是服務和品牌。對吧?”
眾人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