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斜斜地照進辦公室,把桌上的玻璃樣品邊緣鍍了一層金邊。劉好仃輕輕挪開那塊樣品,騰出位置,打開筆記本電腦。屏幕上還留著昨天深技大宣講會的現場照片——學生圍在展台前,手指壓在七語布的複製品上,像是在確認那上麵的簽名是不是真的會發光。
他沒多看,點了點鼠標,關了圖,打開了新文檔。
“校園這邊火了,社會招聘也得跟上。”他自言自語了一句,聲音不大,但坐在對麵的小陳耳朵一動,立刻從文件堆裡抬起頭。
“劉師傅,是不是該發社會招聘的崗了?”
“是得發了。”劉好仃點頭,“學生像春天的芽,得慢慢養;社會人才呢,是現成的樹苗,得趕緊栽。”
小陳笑了,趕緊打開招聘係統後台。老趙也湊過來,手裡還捏著一把螺絲刀,剛從車間調完一台檢測儀回來。
“這次咱們不搞虛的。”老趙把螺絲刀往筆筒裡一插,“崗位寫清楚,待遇標明白,彆整‘薪資麵議’那一套,誰有空跟你麵?”
“對。”劉好仃敲著鍵盤,“咱們廠的優勢不是畫大餅,是真有項目、真能練人、真敢用新人。”
他們圍在會議桌前,開了個短會。沒有ppt,也沒有流程圖,就一張白紙,列了三個平台:行業垂直招聘網、技術論壇、還有公司官微。
“招聘網站是基本盤。”小陳說,“但咱們要找的是有經驗的,得去他們常逛的地方。”
劉好仃在紙上畫了個圈:“論壇裡那些天天討論‘oe玻璃鍍膜工藝優化’的,說不定就是我們要的人。他們不投簡曆,但愛發言,有想法。”
“那咱們就在帖子裡埋個鉤子?”老趙咧嘴一笑,“比如:‘某廠正在做中東項目,急需懂氣候適應性的鍍膜專家,歡迎私聊’。”
“不止是私聊。”劉好仃眼睛亮了,“咱們直接發個技術帖:《我們是怎麼讓玻璃扛住迪拜五十五度高溫的》——底下留個聯係郵箱。”
小陳拍桌子:“這比發招聘啟事還像招聘啟事!”
當天下午,三則招聘信息同步上線。
招聘網站上的崗位描述簡潔有力:
“跨境項目協調崗:需具備三年以上建材行業經驗,熟悉海外項目流程,英語流利,會葡語優先。我們不要‘螺絲釘’,我們要能現場調參數、能跟客戶拍桌子、也能跟工人喝啤酒的人。”
技術論壇裡,一篇題為《一塊玻璃的熱變形控製實戰記錄》的技術長文悄然發布,文末輕描淡寫地寫著:“目前團隊缺一位能扛現場的工藝主管,如果你覺得這方案還有優化空間,歡迎來聊聊。”
官微推文則走溫情路線:
“有人問,五十七歲的老工人,為什麼還在招人?
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再熟練,也磨不完全世界的玻璃邊角。
我們需要你——不管你是三十歲想換賽道,還是四十歲想再拚一次。
這裡不看年齡,隻看能不能把一塊玻璃,送到它該去的地方。”
推文發出兩小時,後台私信爆了。
有人問:“四十歲,轉行來得及嗎?”
有人問:“沒做過玻璃,但做過光伏鍍膜,能試試嗎?”
還有人直接發來自己做的工藝改進方案pdf,標題寫著:“這是我三年前在東北廠的實驗記錄,你們看看有沒有用。”
劉好仃一條條看,看到一半,笑了:“這些人,比我們還會招人。”
篩選簡曆的工作從第二天一早就開始了。
小陳負責分類,老趙負責初篩,劉好仃坐鎮中間,像在質檢線上挑玻璃——不能有氣泡,不能有劃痕,更不能有“看起來挺好,其實不耐高溫”的隱患。
“這個,材料工程出身,七年經驗,做過光伏,也搞過幕牆。”小陳遞過一份簡曆,“但沒接觸過我們這種複合夾層玻璃。”
“可他寫了一段話。”劉好仃指著屏幕,“‘我一直覺得,玻璃不是冷的,是帶著溫度的材料,關鍵看誰在用它’——這話,是懂行的人才說得出來。”
老趙翻著另一份:“這個更猛,前年在一家廠搞自動化改造,結果老板不聽,他一怒之下辭職,自己開了個小工作室,專幫小廠升級產線。”
“有意思。”劉好仃點頭,“跨行不怕,怕的是思維僵化。咱們廠現在搞智能化,正缺這種敢動手、敢試錯的人。”
他們定下篩選標準:
一看經驗是否紮實,二看表達是否清晰,三看有沒有“多想一步”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