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維修間的燈剛亮,劉好仃已經站在b3線調度板前。他沒說話,隻是把一張草圖輕輕貼在角落,上麵用鉛筆標著“f11至f16”。幾個夜班工人路過,瞄了一眼,沒人問,也沒人停下。直到生產主管老陳端著茶杯走過來,皺眉看了半天。
“這編號哪來的?不是正式單子吧?”
劉好仃點頭:“不是訂單,是邊角料再利用。”
“那也不能隨便占生產資源。”老陳嘬了口茶,“夜班調設備的時間都排滿了,再插一腳,調度組得罵人。”
“不占工時。”劉好仃說,“就在換模間隙切六塊玻璃,每塊不超過三分鐘,不影響主流程。”
老陳盯著他:“這算什麼名目?設備調試?樣品測試?得登記。”
“設備調試附帶作業。”劉好仃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內部流轉單,“質檢那邊我也溝通過了,加注‘非標支援件’,編號保留,不進主庫。”
老陳翻了翻單子,哼了一聲:“你們這些人啊,總想在縫裡種花。行吧,隻要不耽誤正事,我不攔。”
劉好仃道了聲謝,轉身走向切割區。小王已經在那兒等著,手裡拿著量尺,正對著一塊鋼化玻璃比劃。
“尺寸對上了。”小王抬頭,“最大那塊1.2米x0.8米,正好能從報廢幕牆板裡切出來。”
“先切三塊試試。”劉好仃說,“質檢員待會兒會來抽查,彆出岔子。”
小王應了聲,啟動切割機。機器嗡嗡響起來,玻璃在激光線下緩緩分離,邊緣平整如鏡。第三塊剛切完,質檢員老周踱步進來,戴著手套摸了摸切口。
“可以。”他點頭,“不過這種非標件,得單獨記錄,不能混在常規流程裡。”
“明白。”劉好仃遞上登記表,“每塊都有編號,f11到f16,全程可查。”
老周看了眼編號規則,沒多問,簽了字就走了。
小王鬆了口氣:“總算過了。”
“這才第一步。”劉好仃說,“接下來得打包,運出去。”
兩人把玻璃搬到維修間角落,用氣泡膜一層層包好。小王動作很細,每塊都檢查邊角是否平整。包到第三塊時,他手指頓了頓——邊緣有一道極細的裂紋,像頭發絲那麼細,不湊近根本看不出來。
他抬頭看了看劉好仃,對方正低頭核對清單,沒注意。小王咬了下嘴唇,還是把那塊玻璃包了進去,貼上編號標簽。
“裂了?”劉好仃忽然抬頭。
“沒有。”小王搖頭,“就是有點灰塵。”
劉好仃看了他一眼,沒再說什麼。
當天下午,劉好仃撥通了菲律賓分廠行政主管林女士的電話。鈴聲響了四下,對方接起,聲音溫和但帶著一絲試探。
“劉工,聽說有批物資要過來?”
“是。”劉好仃說,“六塊鋼化隔音玻璃,用於教室窗戶更換。”
“太好了!”林女士語氣一亮,“我們這邊已經聯係了學校,孩子們都很期待。要不要辦個交接儀式?簡單一點,拍幾張照片就行,也能讓總部看到成果。”
“不用。”劉好仃平靜地說,“這批物資是員工自發整合的資源,不走公司公益項目流程。”
電話那頭靜了兩秒。
“意思是……不能提深圳總部?”
“不能。”劉好仃說,“安裝由當地技術員個人協助完成,不掛橫幅,不拍集體照。交接時隻說是‘私人誌願協作’,彆提公司名字。”
林女士輕聲問:“那……總得讓孩子們知道是誰幫的吧?”
“不需要。”劉好仃說,“他們隻需要知道窗戶換了,教室安靜了。”
又是一陣沉默。林女士的聲音低了些:“可孩子們問起來,我怎麼說?”
“就說,是‘中國來的光’。”劉好仃說,“彆的,不用解釋。”
電話掛斷後,小王從旁邊探出頭:“她會照做嗎?”
“會。”劉好仃把手機放回口袋,“她不是想宣傳,是怕善意落空。”
“可我們連名字都不留。”小王嘀咕,“做了好事,卻像沒做一樣。”
“好事不是用來留名的。”劉好仃說,“是做了,人心裡知道就行。”
小王沒再說話,低頭繼續整理裝箱單。劉好仃走到物流窗口,把六塊玻璃的運輸信息錄入係統。物流公司要求填寫物資類彆,選項有“成品”“半成品”“樣品”“捐贈物資”等。
小王抬頭:“選哪個?”
“樣品。”劉好仃敲下“sgts09”代碼,“建築采光測試用。”
“可這不是樣品。”小王皺眉,“也沒測試報告。”
“附一張技術參數表就行。”劉好仃打開模板,“透光率、隔音值、抗壓強度,照實寫。海關查起來,是商業樣品,不是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