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慢慢說:“這不就是……咱們的強項嗎?”
劉好仃沒說話,低頭在本子上寫了個詞:“窗膜”。
然後他抬頭:“這不是巧合。是機會在敲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李還有點猶豫:“可我們從來沒跟這種廠打過交道。人家搞智能控製,我們搞物理強度,話都說不到一塊兒。”
“那就學著說。”劉好仃說,“合作不是誰聽誰的,是互相懂。咱們不懂代碼,他們不懂鋼化曲線,但隻要都想做一塊好玻璃,就能坐下來聊。”
小王在筆記本上記下:“技術互補,需求對接。”
劉好仃看見了,點點頭:“對。我們不賣概念,隻拿真東西說話。但說話的方式,得變。”
“怎麼變?”老李問。
“從‘我們能做什麼’,變成‘你們需要什麼’。”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以技術為錨,向外輻射。”
他解釋:“不是扔下玻璃去搞彆的,是讓我們的硬功夫,幫彆人做成新東西。比如,新能源車要輕量化座艙,咱們能不能提供更薄更強的防爆玻璃?智能家居要透明顯示牆,咱們能不能做可調光的複合板?”
小王眼睛亮了:“這不就是‘玻璃+’嗎?”
“對。”劉好仃笑了,“咱們不是要變成彆人,是要讓彆人用上咱們的好東西。”
老李終於鬆了口氣:“聽您這麼一說,好像……也沒那麼玄乎。”
“本來就不玄乎。”劉好仃收起筆,“咱們工人最懂一句話:活兒是乾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合作也一樣,得先動起來。”
他宣布:“從今天起,成立‘跨界觀察小組’。小王負責信息收集,每周整理一份《生態鏈動態簡報》;老李牽頭外部聯絡,摸一摸哪些廠對我們有興趣;我來統籌方向,定期碰頭。”
小王舉手:“那簡報寫啥?”
“寫趨勢,寫需求,寫可能性。”劉好仃說,“不求快,先搞懂。三個月後,我要能聽明白,為什麼有人願意跟我們合作。”
散會後,其他兩人去忙了。劉好仃留在會議室,把白板擦乾淨,隻留下最底下一行字:“哪些領域,正等著一塊好玻璃。”
他坐回椅子,拉開抽屜,從一堆舊文件裡翻出一張紙。邊角有點卷,印著“2023年國際智能家居博覽會”的字樣,右下角還貼著個小小的參展商標簽。
他盯著看了幾秒,輕輕折好,夾進筆記本裡。
下午三點,小王在電腦前整理資料,突然喊了一聲:“劉師傅!”
劉好仃走過去:“怎麼?”
“您看這個。”小王指著屏幕,“有個新發布的車載智能窗係統,宣傳視頻裡提到‘采用特種防爆基材’,但沒寫供應商。可這透光紋路……跟咱們f1係列的熱彎工藝很像。”
劉好仃湊近看:“像到什麼程度?”
“至少七成相似。”小王放大畫麵,“而且他們測試衝擊的視頻,用的是咱們行業標準的落球高度。”
劉好仃沒說話,轉身回到座位,打開筆記本,翻到那頁“窗膜”,在旁邊寫了個詞:“追蹤”。
他剛合上本子,手機響了。
是老李發來的消息:“剛才路過質檢室,看見小陳在看新能源汽車白皮書。”
劉好仃回了個“嗯”,把手機扣在桌上。
窗外陽光斜照進來,落在白板上那行字上。
“哪些領域,正等著一塊好玻璃。”
他站起來,走到飲水機前接了杯水。水倒滿的瞬間,他忽然想起什麼,從口袋裡掏出一支紅筆,在白板上那行字的“懂”字下麵,重重畫了一道。
然後他寫上一句:“合作不是誰聽誰的,是互相懂。”
筆帽哢嗒一聲扣上。
他轉身時,小王正拿著打印好的簡報初稿走來。
“第一期。”小王說,“我列了五個可能的方向。”
劉好仃接過紙,還沒來得及看,老李又探頭進來:“那個智能窗膜廠的負責人,留了電話。”
劉好仃點點頭,把簡報放在桌上,拿起筆。
筆尖剛碰到紙麵,小王忽然說:
“您說,他們會不會已經用過我們的技術?”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