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檔?”老張冷笑,“咱們是玻璃廠,不是民俗館。現在任務壓著,哪有空研究誰家祭爐要磕幾個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好仃沒急著說話。他打開手機,調出混合二班過去三周的良品率曲線,遞過去。
“看,連續十七爐,合格率98.6以上,波動最小。上個月返工最少的,也是他們。”
老張盯著屏幕,沒說話。
“他們班,潮汕的、四川的、越南的,方言不同,但調溫節奏一致。”劉好仃指著數據,“不是因為他們聽了誰的,是他們互相聽懂了。”
“聽懂什麼?”
“聽懂對方怕什麼。”劉好仃說,“潮汕的怕爐不淨,四川的怕火躁,越南的怕節奏亂。他們發現,怕的不一樣,但要的穩,是一樣的。”
老張沉默幾秒:“所以你搞這個,真有用?”
“現在是查‘看不見的工藝參數’。”劉好仃說,“就像溫控圖以前不算分,現在算。文化經驗,也可能變成穩定生產的輔助項。”
老張盯著那張良品率圖,手指在“98.6”上點了點:“那你們繼續記,但彆占工作時間。另外——”他抬頭,“編號彆亂,以後要查。”
說完,他轉身走了。
王姐鬆口氣:“他還真聽進去了。”
“他隻信數據。”劉好仃收起手機,“所以咱們得讓文化信息也能出數據。”
小李問:“怎麼出?”
“比如,”劉好仃說,“統計哪些班組提交文化卡片後,交接失誤率下降;或者,哪些經驗被引用在新員工培訓裡,上手更快。”
小林眼睛一亮:“那咱們可以建個‘文化貢獻值’,不算分,但記錄引用次數。”
“先不叫值。”劉好仃說,“叫‘關聯記錄’。不評分,隻存檔。等有數據了,再說用不用。”
王姐翻開本子,在最後一頁畫了個新表頭:“文化背景登記表試行版)”。她一筆一劃寫下四欄:原籍地、工齡、技術傳承方式、關鍵心理支撐點。
小李看著,突然說:“其實……我師父那‘哄火’,我試過。”
“什麼時候?”
“前天夜班,爐溫不穩,我照他說的,對著爐口說了句‘彆急,咱們慢慢來’。”他笑了笑,“說完自己都覺得傻,可手真穩了。”
劉好仃沒笑,隻點頭:“不傻。心定了,手才跟得上。”
小林打開手機,把新帖轉到小組群:“又一個,江西的,說他們那兒管退火叫‘火睡覺’,得輕手輕腳,不能吵。”
“歸檔。”劉好仃說,“編號szh0005,分類‘擬人化表達型’。”
王姐寫完,抬頭:“下周交登記表初版,行嗎?”
“行。”劉好仃合上本子,“但記住一條原則——不評判,先記錄。聽不懂的時候,彆急著說不對。先記下來,讓它自己說話。”
小李收起筆:“那要是有人寫‘我祖上是火神後代’呢?”
“那就寫。”劉好仃說,“備注:待驗證。說不定,他真有種獨特的觀察方式,隻是話沒說對。”
王姐笑:“那咱們這檔案,遲早成‘神仙錄’。”
“成不了。”劉好仃站起身,走到“被看見”牆前,把szh0003貼上去,位置在小阮的旁邊。標題清晰:“潮汕祭爐口述,關聯穩定性待查”。
他退後一步,看著牆上那一排編號:szh0001、0002、0003、0004、0005。
“都不是神仙。”他說,“是人。”
小林突然問:“劉工,你說,這些經驗,以後能進培訓教材嗎?”
劉好仃沒回答。他拿起筆,在szh0001旁邊補了行小字:“歡迎補充說明”。
筆尖一頓,又添一句:“所有聲音,都有重量。”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