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降到百分之七十五試試。”
“好,降了。流量穩定了,但產量受影響。”
“再調角度,出料口開大五毫米。”
“開大了!……穩了!沒報警!”
對講機裡傳來一聲喊。劉好仃鬆了口氣,抬頭看監控屏,數據曲線終於平滑下來。
“記下來,”他對小林說,“新工藝適配,不隻是換參數,還得動硬件。以後改一項,先做全流程模擬。”
一周後,實驗數據彙總。新添加劑組的成品合格率沒降,能耗低了百分之四點三,廢氣中砷含量檢測不到。唯一問題是成本。
劉好仃在會上說:“貴是貴,但值。咱們先在一個生產線全麵啟用,看看市場反應。要是客戶真願意為綠色買單,那就全線推。”
決定剛下,環保監測站的第三方檢測人員上門了。他們帶著采樣設備,在煙囪、冷卻區、廢水口設了五個監測點。
“我們來做一次全廠環境數據複核。”負責人說,“確保你們的減排數據真實可靠。”
劉好仃安排人全程配合。三天後,報告出來:二氧化硫排放同比下降百分之三十一,氮氧化物降百分之二十七,廢水回用率提升至百分之六十八。
會議室裡,大家傳閱著報告。老周看完,抬頭:“這數據……真成了?”
“成了。”劉好仃把報告拍在桌上,“不是靠運氣,是靠一步一步改出來的。”
小張忽然說:“林工提的那個環保添加劑,我查了資料,國內有兩家廠在做類似產品,價格比進口低一半。要不要聯係試試?”
“聯係。”劉好仃說,“不光聯係,約他們來廠裡做技術交流。咱們不能光用,還得懂。”
又過了十天,綠色工藝全麵鋪開。餘熱預熱係統穩定運行,廢料回爐比例提到百分之三十五,電動叉車全部啟用智能充電,避開用電高峰。中控室大屏上,能耗曲線持續走低,排放數據穩定在低位。
這天傍晚,劉好仃巡完車間,順手拐進化驗室。技術員小趙正盯著一份新出的檢測報告,眉頭緊鎖。
“怎麼了?”
“第三方昨天在廠區東側雨水溝采樣,發現一種微量有機物,濃度不高,但不在常規檢測名錄裡。”小趙指著數據,“他們建議我們查查來源。”
劉好仃湊近看:“叫什麼名字?”
“暫定編號voc207,初步判斷可能來自某種密封材料分解。”
“查。”劉好仃說,“從原料倉庫到設備密封件,一條線捋一遍。既然我們做綠色,就得綠得徹底。”
他轉身要走,小趙在後麵喊:“劉師傅,林工說,有家國外企業剛發布一種生物基密封膠,零揮發,就是貴。”
“貴也記下來。”劉好仃頭也不回,“先知道有沒有,再想怎麼用。”
回辦公室的路上,他路過三號爐。老李正帶著徒弟調試新裝的流量計,看見他,揚了揚手裡的扳手。
“新工藝跑順了!今天產量達標,排放還低!”
劉好仃笑著點頭。走到樓下,抬頭看屋頂,光伏板已鋪了大半,工人正在固定最後一排支架。
手機響了,是小林。
“劉師傅,我剛收到南光王工消息,他們那個餘熱餘壓雙回收模塊中試成功了,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五,邀請我們下周去參觀。”
“收到。”劉好仃說,“先把手頭這套跑穩,再去想下一步。”
掛了電話,他推開辦公室門,日程本攤在桌上。他翻開新的一頁,筆尖頓了頓,在第一行寫下:“排查voc207來源”。
剛寫完,小趙氣喘籲籲跑進來,手裡舉著一張紙。
“查到了!東區雨水溝的微量有機物,可能來自冷卻塔的舊密封圈,材料老化後析出。庫存還有二十套同批次的,還沒換!”
劉好仃站起身,抓起外套。
“通知機修班,今晚就把所有在用的舊密封圈拍照登記,明早八點前拿出更換方案。”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