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手機放回褲兜,抬頭看了眼牆上的鐘,九點十七分。培訓室的燈還亮著,小陳的影子映在牆上,正踮著腳掛一張圖表。他沒再回辦公室,轉身走向會議室,鑰匙串在腰間輕輕晃蕩,發出細碎的響聲。
門一推開,小林和老周已經坐在桌邊,麵前攤著打印好的培訓需求分析彙總表。小林手裡捏著一支紅筆,正在某一行畫圈,老周則盯著表格最下方的備注欄直皺眉。
“來了?”小林抬頭,“我們剛在琢磨,這需求列得是清楚了,可怎麼落地?光是‘溝通能力’這一項,四個崗位四種解釋,總不能請四個老師來講課吧。”
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把筆記本打開:“不急著排課,先定方案。咱們不是已經按崗位分了四類嗎?技術操作、維修支持、質量管控、生產協調。每一類,再拆能力,按缺啥補啥的路子走。”
老周抬眼:“可每個人都不一樣,小陳想學編程,老李隻想把參數看懂,這‘個性化’三個字,聽著好聽,做起來怕是要累趴下。”
“那就不是一人一方案,是‘一類一策’。”劉好仃敲了敲桌麵,“比如維修支持類,重點補係統思維和故障排查邏輯;質量管控類,主攻新標準解讀和報告撰寫。人在組裡,需求有共性,就能打包培訓。”
小林眼睛一亮:“那像小陳那種想往技術管理走的,是不是可以單獨拉個‘潛力班’?提前給點管理基礎和項目思維?”
“可以。”劉好仃點頭,“但彆叫‘潛力班’,聽著像貼標簽。就叫‘拓展組’,誰有興趣誰報名,門檻不高,內容靈活。咱們不卡人,隻搭梯子。”
會議室安靜了一瞬。老周慢慢點頭:“這麼一分,確實比撒胡椒麵強。可問題又來了——有些課,比如跨部門協作,好幾個崗位都提了,是不是得一起上?”
“當然。”劉好仃笑了,“這不正好嗎?以前各乾各的,信息不通,現在借培訓把人湊一塊兒,邊學邊磨合。培訓不是關起門來聽課,是讓不同崗位的人坐到一張桌前,把話說開。”
小林突然想起什麼:“上次包裝組的老大姐說,機器太快,手跟不上。這種操作適應類的培訓,是不是得一對一?”
“對。”劉好仃翻開筆記本,“這類我們叫‘實操護航’。安排老師傅帶新人,或者讓技術員蹲點指導,不趕進度,按個人節奏來。咱們不追求‘全廠三天學會新係統’,要的是‘每個人都能穩穩上手’。”
老周歎了口氣:“可人手呢?老師傅自己活都乾不完,哪有空帶人?技術員更忙,抽不出整塊時間。”
“那就拆時間。”劉好仃說,“十分鐘也能講一個點。咱們不搞八小時大課,搞‘微課’。早上交接班前講五分鐘,午休抽十分鐘,晚上收工前複盤五分鐘。積少成多,潤物細無聲。”
小林忍不住笑出聲:“這不跟吃藥似的,一日三次,飯後服用?”
“差不多。”劉好仃也笑了,“知識這東西,一口吃不成胖子,還得按時按量。”
氣氛一下子輕鬆起來。小林翻開電腦,調出崗位分類表:“那咱們現在就定個框架?先列四類崗位,每類列三到五個核心能力項,再對應培訓內容和方式。”
“行。”劉好仃拿起筆,“先從技術操作類開始。”
兩小時後,白板上已經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四類崗位的能力模型初具雛形,培訓方式也有了方向:微課、小組研討、跨崗聯合培訓、實操帶教、線上自學……形式多樣,但都緊扣需求。
小林看著白板,突然問:“那通用技能呢?比如時間管理、基礎辦公軟件、安全規範?這些是不是也得覆蓋?”
“當然要。”劉好仃說,“但彆跟崗位培訓混在一起。咱們單列一個‘基礎加油站’,所有員工都能選學。內容標準化,形式靈活,線上為主,線下為輔。”
“線上?”老周皺眉,“咱們這兒年紀大的不少,手機都用不利索,還能上網課?”
“所以得設計得簡單。”小張插話,他是新來的培訓助理,“我建議用短視頻,一分鐘講一個點,配字幕,還能反複看。就像看菜譜一樣,步驟清清楚楚。”
劉好仃眼睛一亮:“這主意好。小張,你回頭整理一批通用技能清單,咱們先做十個小視頻試試水。內容要短,語言要活,彆整得跟教科書似的。”
“沒問題。”小張記下,“還可以加點小動畫,比如講安全操作,畫個小人兒戴好護具,再標個‘√’。”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笑。老周也鬆了口氣:“這麼一拆,一分類,一組合,好像也沒那麼嚇人了。”
“不是不嚇人。”劉好仃認真起來,“是咱們找到了法子。以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現在是照方抓藥。需求我們已經摸清了,接下來就是科學配藥,按時服藥,定期複查。”
小林點頭:“那實施節奏呢?總不能一下子全鋪開吧?”
“分三步。”劉好仃豎起三根手指,“第一步,試點。先挑兩個需求最迫切、基礎最好的班組,跑通流程。第二步,擴麵。根據試點反饋調整方案,逐步推開。第三步,常態化。每年更新一次需求分析,培訓跟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