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培訓室門口,手裡捏著小王剛遞來的手機。屏幕上那條消息還亮著:“三天內提供英文測試報告,否則首單取消。”他沒說話,轉身推開門,拍了拍牆上的白板,“都來一下,十分鐘。”
小王和班組長幾乎是跑著進來的,技術骨乾老陳也撂下扳手趕了過來。屋裡還沒開燈,但沒人去按開關。劉好仃把手機往桌上一放,從文件夾裡抽出一份打印稿,正是昨晚那份《需求分析報告》的最終版。
“沙特要的不是一份報告,”他說,“是信任。咱們現在能做的,是邊交報告,邊建規矩。”
“可這報告誰翻?”老陳問,“咱們沒人專門乾過這個。”
“那就邊乾邊學。”劉好仃把報告攤開,“但不能隻救這一次火。今天咱們要定的是——以後再有這種事,誰上,怎麼上,靠什麼上。”
他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頂點寫“能力”,左邊寫“崗位”,右邊寫“資源”。底下再畫三條橫線,分彆標上“基礎識讀”“應用溝通”“戰略對接”。
“咱們不搞大水漫灌。”他指著圖,“誰離客戶最近,誰先學。銷售回郵件,售後解參數,質檢核單據,這三個口子,優先打通。”
小王盯著圖看了會兒,點頭:“那工人呢?他們報名最多。”
“工人的需求不一樣。”劉好仃翻開調研數據,“他們不想當翻譯,就想看懂包裝上的字。比如‘高溫’‘防水’‘承重’,認得這幾個詞,就不會發錯貨。”
班組長皺眉:“可這麼分,會不會讓人覺得,我們隻顧上麵,不管下麵?”
“那就把下麵的事也做實。”劉好仃轉頭看他,“你明天就組織一次‘標簽識讀課’,十分鐘,輪班來。教五個詞,配圖,帶讀,考完當場發小獎品——一瓶冰鎮酸梅湯。”
屋裡靜了一秒,隨即笑出聲來。
“酸梅湯比獎金管用。”老陳樂了,“誰不想下完班喝一口?”
“對。”劉好仃也笑了,“咱們不靠口號激勵人,靠一點甜頭,加一點成就感。”
他接著在白板上列出四根柱子:目標、內容、資源、評估。
“第一根,目標。”他寫,“一年內,關鍵崗位人人都能看懂外文單據、寫簡單郵件、核對技術說明。不是要他們流利對話,是要他們不卡殼。”
“第二根,內容。”他劃出三塊,“術語識讀、郵件寫作、標準翻譯。先學‘怎麼寫’,再學‘怎麼說’。”
“第三根,資源。”他點名,“老陳你帶兩個懂技術又有英語底子的年輕人,先試翻測試報告。小王負責收集常用句式,建個內部小詞典。班組長你組織工人試點識讀課,看看效果。”
“最後一根,評估。”他在白板角落畫了個表格,“每季度抽查一次,隨機抽崗位,考實際任務。比如給銷售發一封客戶郵件,看能不能準確回複。結果不打分,但記檔,作為後續培訓調整依據。”
老陳聽完,點頭:“聽著不像搞運動,倒像修水管——哪漏補哪,不折騰整條線。”
“就是要這樣。”劉好仃說,“咱們不是搞國際化表演,是讓廠裡的活,順順當當走出去。”
小王突然舉手:“那……現在這份報告怎麼辦?真要等三個月培訓出人?”
“當然不等。”劉好仃從文件夾裡抽出一張紙,“我已經讓小張開始翻了,老陳你今晚校一遍。我們邊翻邊改,改完存檔,以後同類報告直接套模板。”
他在白板角落寫下六個字:“雙語標準模板庫”,圈了起來。
“什麼意思?”小王問。
“意思是從今天起,”劉好仃說,“咱們每一份對外文件,不管是標簽、說明書還是檢測報告,都要有標準譯法。不是臨時拚湊,是固定下來,誰都能用。”
班組長眼睛一亮:“那以後新員工培訓,也能用這套?”
“當然。”劉好仃點頭,“這不光是應付客戶,是給咱們自己留本事。”
屋裡安靜了幾秒,像是某種共識在慢慢落地。
小王打開筆記本電腦,新建文檔,輸入標題:“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v0.1)”。他抬頭:“權限怎麼設?”
“編輯限核心成員。”劉好仃說,“改動必須留記錄,誰改的、什麼時候改的,清清楚楚。彆搞到最後,連自己都看不懂版本差異。”
“還要備注嗎?”小王問。
“加一句:所有修改,必須基於崗位數據和實際需求。不許空談‘國際化’,隻許算‘能不能用’。”
文檔保存成功,右下角時間顯示: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