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衝進辦公室的時候,劉好仃正盯著電腦屏幕上的表格發愣。數據已經整理好了,87份問卷,每一條都標了顏色:綠色是願意學的,黃色是有點猶豫的,紅色是明確說“年紀大了,算了吧”的。可光看顏色,看不出誰該先學,學什麼。
“劉師傅,沙特那邊又來消息了。”小王把手機遞過去,“問我們有沒有高溫測試報告的英文版。”
劉好仃接過手機,沒急著看內容,先問:“上次那個耐沙漠高溫的問題,咱們是怎麼回的?”
“……自動回複的。”小王撓頭,“係統說‘我們的產品適合所有氣候條件’。”
“那不是套話嘛。”劉好仃笑了,“沙漠白天六十度,晚上零下,也適合?”
“所以客戶又來了,這回要證據。”小王語氣有點緊,“他們說,沒有證明,就不走單。”
劉好仃點點頭,把手機放在桌上,打開內部係統,調出那份剛彙總完的調研表。“行,正好。咱們現在不光是要回答問題,還得知道以後這類問題會越來越多。得搞清楚,到底誰來答,用什麼答,答到什麼程度才算數。”
他翻開筆記本,畫了個方框,寫上“崗位”,又畫一個,寫“溝通頻率”,再畫一個,寫“語言難度”。三個框連成三角,中間畫了個圈:“咱們的目標不是讓人變成翻譯,是讓客戶的問題,有人能接得住。”
小王湊過來看:“這叫啥?”
“土辦法。”劉好仃笑,“但我管它叫‘誰最急,誰先學’模型。”
兩人正說著,班組長推門進來,手裡拿著一疊工單。“剛翻了下最近半年的出口單,有三筆退了貨。”他把單子放在桌上,“原因寫著‘標簽信息不全’。”
“標簽?”小王愣了,“不就是貼個產品名和規格嗎?”
“有一單,客戶要的是耐高溫款,我們發的是普通款。”班組長指著其中一份,“包裝上寫了中文‘高溫適用’,可外文標簽沒印,人家收貨一看,沒英文說明,直接當錯發處理了。”
劉好仃拿起那張退貨單,看到批注欄寫著一行字:“custoerreiresproofofheatresistancetest.”他盯著看了幾秒,轉頭問小王:“這句,你能看懂嗎?”
小王搖頭:“大概知道是要證明,但‘resistancetest’是不是測抗壓?”
“是耐熱測試。”劉好仃說,“可咱們的標簽上,連這個詞都沒有。”
辦公室安靜了幾秒。班組長歎了口氣:“說到底,不是光會說英語就行,還得知道人家關心啥。”
“對。”劉好仃在本子上寫下:“讀寫口語,先活下來,再談交朋友。”
他抬頭:“咱們現在的問題,不是沒人想學,是不知道該學哪塊。有人想練發音,有人怕記單詞,還有人問能不能學阿拉伯語——可咱們第一個要解決的,是讓產品說明、測試報告、標簽信息,能讓人看懂。”
小王突然反應過來:“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得會聊天,而是關鍵崗位得能寫、能讀、能看懂客戶要求?”
“聰明。”劉好仃點頭,“比如銷售,得回郵件;售後,得解釋技術參數;質檢,得核對外文單據。這些崗位,優先級得提上去。”
他翻開調研表,開始分類。銷售崗12人,7人報名,其中3人有基礎;技術售後5人,4人報名,但全都不會專業術語;質檢8人,2人報名,其餘說“看不懂外文標準”;一線工人報名最多,23人,但幾乎全是零基礎。
“工人也想學?”班組長有點意外。
“有人寫,‘想試試跟外國人說話’。”劉好仃念了一句,“還有人說,‘學好了,以後能當翻譯’。”
“熱情是好事。”班組長苦笑,“可真讓他們看技術文檔,估計頭都大了。”
“所以不能一刀切。”劉好仃在本子上畫了三條線:基礎層、應用層、戰略層。
“基礎層,是能讀郵件、看標簽、寫簡單回複;應用層,是能打電話、開視頻會、解釋產品特性;戰略層,是懂文化習慣,能預判客戶疑問。咱們現在,隻求第一層。”
他圈出幾個崗位:“銷售、外貿對接、技術售後,這三個,列為重點。下周,先做一次摸底測試,看看到底卡在哪。”
小王記下,又問:“那工人呢?他們報名這麼多,不安排?”
“安排。”劉好仃說,“但方式不一樣。他們不需要開口說,但得認識關鍵詞。比如‘高溫’‘防水’‘承重’,這些字印在標簽上,得認得。咱們可以搞個‘標簽識讀培訓’,十分鐘一課,輪班來學。”
班組長笑了:“這法子好,不耽誤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