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掏出手機,新建了一個群聊,名字打了一半:“未來……”又刪掉,重新輸入:“每天一問”。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點擊,仿佛在書寫著工廠的未來。
小張看著他:“第一個問題寫什麼?”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期待,期待著這個群聊能給工廠帶來新的變化。
“寫最實在的。”劉好仃說,“咱們現在最缺什麼?把問題找準了,才能找到解決辦法。我們要從最根本的問題入手,一步一步地改善工廠的現狀。”
老周脫口而出:“缺信息。客戶要什麼,行業往哪走,咱們像蒙著眼走路。每次和客戶溝通,都覺得他們說的事情我們都不太了解,完全跟不上節奏。我們就像一群盲人,在黑暗中摸索,卻始終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小李點頭:“缺時間。白天乾活都忙不過來,哪有空想這些?每天加班加點都做不完手裡的活,晚上回到家就累得不行了。有時候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工廠的發展,去學習新的知識。”
小張低聲說:“缺信心。總覺得這種事,輪不到我們來想。咱們就是個普通工廠,和大廠比起來,沒什麼優勢,有時候都不敢想未來的事。我們害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害怕失敗後被彆人嘲笑。”
劉好仃把這三條寫在一張大紙上,貼在六張便簽中間。五分鐘後,牆上多了七張紙,像一張沒畫完的拚圖。那七張紙,仿佛是工廠未來發展的七個拚圖塊,隻要我們努力去拚湊,就能看到完整的畫麵。
“方向是難定。”他看著那堆紙,“可問題清楚了,路就不是黑的。就像在黑暗裡走路,隻要知道哪裡有坑,哪裡有石頭,就能慢慢往前走。我們不能因為方向難定就放棄前行,隻要我們有勇氣去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小李突然想起什麼:“劉師傅,你剛才說‘每天一問’,那今天這會兒……算不算我們第一次正式討論?”他的眼神裡充滿了好奇,仿佛在見證一個曆史的時刻。
“算。”劉好仃點頭,“也是第一次卡住。這很正常,任何事情的開始都不會一帆風順。每一次的困難和挫折,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們要學會在困難中尋找突破,在挫折中汲取力量。”
“卡住?”
“對。”他笑了笑,“我們連第一步往哪邁都沒定下來。這不叫失敗,叫正常。大事都是這麼開始的——一群人坐在一起,誰也說服不了誰,但誰都沒走。就像爬山,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該走哪條路,但隻要堅持探索,總能找到上山的路。隻要我們心中有目標,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到達山頂。”
老周歎了口氣:“可總得有個頭緒吧?不然這樣討論下去,也沒什麼結果。我們不能一直在這裡原地踏步,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方向,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
劉好仃沒回答,而是從日誌本裡抽出一頁,是昨天畫的沙漏草圖。沙漏的上半部分沙子已經流了不少,下半部分逐漸堆積起來。他拿起筆,在沙漏下方寫了個詞:“節奏”。
然後他把紙貼在牆上,正對著廠區大門的方向。
“咱們不怕慢。”他說,“就怕停。隻要一直在前進,哪怕速度慢一點,也有機會到達目的地。要是停下來,就永遠沒有機會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速度慢而放棄前進,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小張盯著那張紙,忽然說:“要不……我們先給自己立個規矩?比如,不管多忙,每周至少聚一次,專門聊這些事?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討論能持續下去。我們不能讓這股熱情熄滅,要讓它一直燃燒下去。”
“可以。”劉好仃點頭,“不記成績,不報領導,就當是給自己留個窗口。這個窗口能讓我們的思想得到釋放,能找到新的方向。我們要把這個討論變成一種習慣,一種精神寄托,讓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
老周想了想:“那得有人牽頭。不然每次組織起來也麻煩,大家工作都忙,很容易就忘了。我們需要一個組織者,來確保每次討論都能順利進行。”
“不用誰牽頭。”劉好仃說,“咱們輪流主持。誰有想法,誰來開題。這樣大家都能參與進來,也能鍛煉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推動工廠前進的力量,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小李舉起手機:“那我先把群建好,把規則寫進去。以後大家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在群裡交流。我們要讓這個群聊成為我們思想的碰撞地,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平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張看著屏幕上剛起的群名,問:“真要這麼做?”他的眼神裡還是帶著一絲猶豫,擔心自己的參與不會有什麼效果。
“已經這麼做了。”劉好仃把筆放下,眼神裡透著堅定,“從你發現那封郵件開始。有時候,一個小小的發現,就可能改變我們的未來。我們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細微的線索,每一個線索都可能成為我們成功的關鍵。”
辦公室裡又靜下來。陽光移了半寸,照在“節奏”那張紙上,沙漏的影子斜斜地拉長,仿佛在記錄著他們此刻的思考和決心。那影子仿佛一條時光的長河,見證著他們的努力和成長。
劉好仃翻開日誌本,在新的一頁寫下:“方向未明,但問題已清。”他的筆跡沉穩有力,仿佛在給自己打氣。他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找到工廠未來的方向。
他抬頭,看向窗外。鍍膜車間的頂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像一塊剛出爐的玻璃,閃耀著希望的光芒。工人們在裡麵忙碌地工作著,機器的轟鳴聲仿佛是他們前進的號角。那轟鳴聲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激勵著每一個人為了工廠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小李正低頭編輯群公告,手指懸在發送鍵上,神情專注。他知道,這一按下,就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他的心裡既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不知道這個新的嘗試能否成功,興奮的是他終於可以為了工廠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張忽然說:
“如果有一天,客戶說‘你們的標準,我們照著做’——”他的聲音帶著一絲憧憬,“那我們是不是就真的成功了?”他的眼神裡閃爍著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那個令人驕傲的時刻。
劉好仃看著他,微笑著說:“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隻要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那一天總會到來。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把問題解決,把基礎打牢。我們要像蓋房子一樣,一塊磚一塊磚地壘,隻有這樣,才能建起一座堅固的大廈。”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好仃每天都會在工作間隙抽出十分鐘,和大家一起討論關於工廠未來的問題。他們會根據“每天一問”的規則,輪流主持討論。
第一次討論由小李主持,主題是“如何獲取更多市場信息”。小李提前做了很多功課,他收集了一些行業網站、論壇的信息,還找了幾家競爭對手的資料。在討論會上,他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發現:“我發現有幾個行業論壇特彆活躍,裡麵有很多最新的行業動態和客戶反饋。我們可以安排專人定期去上麵看看,說不定能找到新的機會。而且,我們還可以和一些行業專家建立聯係,從他們那裡獲取更專業的建議。”
老周提出了疑問:“這些信息真假難辨,怎麼篩選呢?萬一看到一些虛假的信息,誤導了我們怎麼辦?我們不能盲目地相信這些信息,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小張想了想:“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篩選標準,比如隻看權威媒體發布的消息,或者找一些業內人士核實。還可以和以前合作過的客戶保持聯係,從他們那裡獲取一些真實的反饋。我們要多渠道地收集信息,然後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雖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但每個人都感覺思路逐漸清晰起來。小李一邊記錄著大家的發言,一邊在心裡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他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市場。
第二次輪到老周主持,討論的是“智能化改造的可行性”。老周把廠裡現有的設備情況詳細地列了出來,包括設備的使用年限、故障率等數據。“從數據上看,我們的設備確實比較老舊,智能化改造很有必要。但改造的成本太高,我們承擔不起。而且,改造過程中還可能麵臨技術難題,我們不一定有能力解決。”他皺著眉頭說道,眼神裡充滿了擔憂。
小李說:“我們可以先從一些小的環節入手,比如引入一些自動化檢測設備,提高檢測效率。這樣既能降低改造成本,又能看到一些實際效果。等我們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再進行更大規模的改造。”
劉好仃補充道:“我們還可以和設備供應商合作,看看他們有沒有分期付款或者租賃的方案。同時,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這樣在改造過程中遇到問題才能及時解決。我們可以組織一些內部培訓,也可以邀請外部專家來給我們授課。”
隨著討論的深入,大家對智能化改造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雖然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每個人心裡都燃起了一絲希望。老周聽著大家的討論,心裡也在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他開始意識到,智能化改造或許真的是工廠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小張主持的第三次討論主題是“如何提高響應速度”。他拿出了上次客戶要求加急改尺寸的案例,詳細分析了整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花了三天時間才調好模具,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提前準備好備用模具,而且工人之間的溝通也不順暢。如果我們在接到訂單後,能立即啟動備用模具的準備程序,同時加強工人之間的溝通,一定能大大縮短調整時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提出建立模具庫存管理製度,有人提出加強工人之間的培訓,提高溝通效率。劉好仃則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可以引入一個項目管理軟件,對每個訂單進行跟蹤管理,實時掌握訂單的進度和問題。這樣一旦出現問題,就能及時協調解決。而且,我們還可以建立一個客戶反饋機製,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和意見,以便我們不斷改進。”
經過幾次討論,大家發現很多問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比如,要提高響應速度,就需要有更完善的設備和技術支持;要進行智能化改造,又需要有充足的信息和市場調研。這些問題就像一張巨大的網,把我們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隻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讓工廠真正實現突破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劉好仃也一直在關注著那封英文郵件裡的國際認證事宜。他安排小張負責聯係那家東南亞客戶,了解認證的具體要求。小張一開始有些膽怯,擔心自己英語不好,溝通會有困難。但在劉好仃的鼓勵下,他還是鼓起勇氣開始行動。
小張通過各種翻譯軟件和英語交流群,艱難地和客戶取得了聯係。經過幾次溝通,他了解到這個環保認證需要準備大量的文件和資料,包括工廠的生產流程、環保措施、原材料采購記錄等。而且認證的審核過程非常嚴格,需要專業的機構進行現場考察。小張把這些信息詳細地記錄下來,然後整理成一份報告,交給了劉好仃。
劉好仃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他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他組織了一次專題討論,大家一起商量如何應對這個認證。老周提出了要規範工廠的生產流程,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環保要求;小李則提出要建立專門的認證資料檔案,方便整理和提交;劉好仃則負責聯係專業的認證谘詢機構,尋求他們的幫助。
日子一天天過去,工廠裡看似和以前一樣忙碌,但實際上每個人心裡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不再隻是機械地完成工作任務,而是在工作中開始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如何為工廠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劉好仃在辦公室裡整理討論記錄時,突然發現,通過這段時間的“每天一問”,他們已經解決了很多之前困擾工廠的問題,也明確了一些未來的發展方向。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但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晰。
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說:“這段時間的討論讓我看到了希望。我們雖然還是一個小工廠,但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心。接下來,我們要把之前討論的內容整理出來,製定一個更詳細的計劃。我們要把每一個想法都變成具體的行動,讓工廠真正實現轉型和升級。”
大家聽了都很興奮,紛紛表示願意一起努力。他們開始分工合作,有人負責整理市場信息,有人負責研究智能化改造方案,有人負責跟進國際認證事宜。每個人都像一顆螺絲釘,緊緊地擰在工廠這架大機器上,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在準備國際認證資料時,發現工廠的一些環保措施還不完善,需要進行改進。但這並沒有讓他們退縮,反而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動力。老周帶領著工人們加班加點地對環保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小李則四處尋找合適的環保材料,小張則負責與認證機構溝通協調,了解最新的認證要求。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工廠終於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他們在市場調研中發現了一個新的細分市場,針對這個市場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玻璃產品,受到了客戶的歡迎;智能化改造也取得了一些進展,部分生產環節實現了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國際認證方麵,他們和專業的谘詢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始係統地準備認證資料。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劉好仃再次把大家召集到會議室。他指著牆上那幾張已經有些破舊的便簽紙說:“看看這些,我們一路走來,有過困惑,有過爭議,但我們沒有放棄。現在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了。這些便簽紙就像我們成長的足跡,記錄著我們每一步的努力和堅持。”
小李笑著說:“是啊,以前覺得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想到一步一步居然走到現在了。每一次的討論,每一次的嘗試,都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老周也感慨地說:“以前我總擔心變化太快,我們跟不上。現在我發現,隻要我們願意去改變,就有機會。改變雖然伴隨著痛苦和挑戰,但也能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
小張興奮地說:“而且我們現在對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了。再遇到問題,我們不會再害怕,而是會主動去想辦法解決。我們就像一群勇敢的戰士,在麵對困難時毫不退縮。”
劉好仃看著大家,眼中滿是欣慰:“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僅在為工廠的未來努力,也在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堅持‘每天一問’,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工廠建設得越來越好。我們要讓工廠成為行業的標杆,讓我們的努力得到更多的認可。”
大家紛紛點頭,眼神裡充滿了堅定和希望。他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挑戰等著他們,但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決心,一步步向前走去。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們身上,映出他們堅毅的身影,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夢想和堅持的故事。那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樂章,在工廠的上空回蕩,激勵著每一個人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