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盯著屏幕右下角的提示框,手指在鍵盤上敲了最後一行代碼。係統自動刷新,待聯係池人數定格在23。他剛想喊人,劉好仃已經推門進來,手裡拎著那個用了五年的保溫杯,杯蓋擰得死緊,像是生怕漏了點什麼。
他沒說話,直接把杯子放在桌上,翻開日誌本。紙頁翻到中間,一行字清晰可見:“人還沒來,路先鋪好。”下麵新添了一句,墨跡未乾:“人未進廠,數先入賬。”
“數據都齊了?”他抬頭。
阿珍從平板上抬頭:“初篩通過的23人信息全在hr係統裡,分類標好了。”
小林指了指電腦:“培訓簽到和考核結果也導出來了,十六個學員裡,十二個過了應急響應挑戰。”
老李坐在角落,手裡捏著一張手寫名單,紙邊卷了毛,字跡潦草但清楚:“能頂崗的,現在一共十一個。b線三個,c線四個,白班夜班都能輪。”
劉好仃點點頭,從包裡抽出一張a3紙,鋪在會議桌上。他拿起記號筆,在紙上畫了三條橫線,分彆標上“外部候選人”“內部培訓生”“現有骨乾”。
“咱們不等新人進門才算人。”他筆尖一頓,“現在就開始數。”
十五分鐘的站會,三個人把數據一項項填進新做的表格。阿珍負責核對外部簡曆的崗位匹配度,小林對照培訓記錄打分,老李則用紅筆在名單上圈出“真乾過活”的名字。有人寫“參與過退火工藝優化”,老李直接劃掉:“參與?站旁邊看也算參與?要寫‘調過三天參數,裂了兩爐片子,最後穩住’才算。”
小林憋著笑,偷偷記下來,準備回頭當案例講給新係統用。
表格填滿時,劉好仃把紙貼上白板,退後兩步看了看。數據分三塊,像三堆不同顏色的玻璃片,堆在一起,終於有了形狀。
“接下來,彆光堆著。”他說,“得分清楚,誰來了就能乾活,誰還得再練練。”
他翻開上次的報告,翻到第四頁,手指點著那段加粗字:“即用型,是不用帶教就能獨立處理報警的;儲備型,是聽懂口訣、能模擬操作,三個月內能頂崗的。”
阿珍皺眉:“可有些人簡曆寫得像技術文檔,到底能不能上手,不好說。”
“那就按動作判。”劉好仃說,“能獨立調風閥、能看懂曲線拐點、能判斷是不是漏氣——這些事,乾過的人心裡有數。”
老李點頭:“我那天看那份簡曆,說‘優化冷卻係統’,連風壓單位都寫錯了,這哪是乾活的,是抄ppt的。”
小林趕緊記下:“以後篩人,加一條:必須寫清楚具體動作,比如‘換過傳感器’‘調過爐溫曲線’。”
三人逐條對照,給每個人打標。現有骨乾裡,十一人符合即用標準;培訓學員中,十六人全算儲備潛力;外部候選人裡,九人夠得上即用,十四人屬於可培養。
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兩個柱狀圖,左邊是現有隊伍,右邊是加上外部候選後的預估總量。兩根柱子,一短一長,但趨勢一致,都在往上走。
“兩條腿走路,開始有影了。”他用筆尖點了點圖。
阿珍看著數據,忽然笑出聲:“咱們現在的人,比三個月前多了一倍。雖然一半還在名單上,但……感覺不一樣了。”
“感覺不靠譜。”劉好仃說,“得讓人人都看得見。”
他轉頭看小林:“上次那個‘成長地圖’的模板,能不能做個大屏版?”
小林一愣:“你是說,掛在控製台旁邊?”
“對。”劉好仃點頭,“讓大夥路過時一抬頭,就知道隊伍在變大。”
小林立刻動手。他調出模板,把三環模型重新設計:內圈標“即用型”,紅色,實名展示;中圈是“儲備型”,黃色,用編號代替名字;外圈是“待聯係候選人”,藍色,隻顯示人數。
“名字打出來,有人會不好意思。”老李嘀咕,“尤其是還在練的。”
“所以編號。”劉好仃說,“等哪天名字能進紅圈,再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