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衝進控製台的那一刻,劉好仃正站在走廊拐角的公告欄前,手裡捏著一張剛打印出來的紙。警報聲還在遠處響著,他沒回頭,隻是把紙往夾板上壓了壓,仿佛那聲音是背景音樂,而不是某種緊急信號。
等小周處理完跑出來,額頭帶汗,工裝袖口那抹綠墨水已經蹭到了下巴,劉好仃才開口:“能頂一次,是本事。能頂十次,得靠人多。”
他把夾板遞過去。上麵是《外部招聘工作推進表》,紅筆圈出三個崗位:係統運維技術員、工藝調試工程師、跨工序協調專員。
“內部練兵練得熱鬨,挺好。”劉好仃一邊走一邊說,“可咱們不能指望每個新人都像你,聽見037就敢蹽蹶子跑。有些位置,得有人一來就能上手。”
會議室裡人已經到齊。生產組老張拍桌子:“b線下周就要試新參數,沒人盯著我睡不著!”研發組小陳立刻頂上:“我們那個數據分析模塊缺個懂工藝又能寫腳本的,招普通技工頂什麼用?”hr阿珍坐在角落,手指在平板上滑得飛快:“兩位,招聘流程走完至少三周,現在連崗位描述都沒定稿。”
劉好仃沒坐下,把夾板往桌上一放,抽出一份文件:“《人才需求分析報告》第4頁,按戰略調整方向,咱們缺兩類人——即用型,來了就能扛事;儲備型,能跟著係統一起長。現在,兩條線一起走。”
他翻開報告,指著圖表:“社會招聘主攻即用型,優先補係統運維和工藝調試;校園合作和行業推薦同步啟動,挖有潛力的複合苗子。我來統籌,每周一上午開進度會,誰掉鏈子,我找誰喝茶。”
老張哼了一聲:“那得快點,我那邊人手排班已經排到夢裡都在調休了。”
“急不得,也拖不得。”劉好仃笑了笑,“咱們不招神仙,隻招能乾活的人。關鍵是——得讓他們知道,這活怎麼乾。”
阿珍把初版招聘信息推過來,屏幕上的文字寫著:“尋求具備智能製造思維與數字化轉型實踐經驗的複合型人才……”
劉好仃掃了一眼,直接劃掉:“誰看這玩意兒能明白自己要乾啥?咱們招的是人,不是ppt。”
他調出培訓群裡的截圖:一張是“報警響應口訣”,另一張是“成長地圖”上畫得歪歪扭扭的三圈模型。
“工人不看概念。”他說,“他們看‘做什麼’‘怎麼乾’‘乾好了有什麼’。”
他帶著阿珍重寫崗位描述。
“係統運維技術員”改成:“能聽報警聲判斷風險,會調風閥穩爐溫,看得懂退火曲線的小毛病。”
“工藝工程師”變成:“在玻璃發霧時知道不是機器壞了,而是熱慣性還沒跟上節奏。”
最後還加了一句:“如果你曾在淩晨三點蹲在爐前聽風聲,知道漏氣會有哨音——歡迎來聊聊。”
配圖也沒用公司宣傳片,而是從培訓錄像裡截了張老李蹲著檢查風閥的照片,背景是b線爐體微微發紅的熱光。
“這才像咱廠。”阿珍看著改完的頁麵,忍不住笑,“接地氣,還不掉價。”
信息發布出去不到兩小時,後台簡曆就開始往上堆。阿珍翻著數據直皺眉:“兩百多份,可真正對口的沒幾個,篩起來得累死人。”
技術骨乾們也叫苦:“白天乾活都忙不過來,哪有空看簡曆?”
劉好仃正在白板上畫“外招三線並行”圖,聽見這話筆尖一頓,回頭問:“帶教積分還能不能用?”
阿珍一愣:“你是說……篩簡曆也算積分?”
“怎麼不算?”劉好仃眼睛亮了,“每滿五小時,計一分,能換調休、換工具包,還能上月度成長榜。老師傅帶徒弟算貢獻,幫著挑人,也是為車間添力量。”
他當場拉起初篩小組:老李看經驗是否對口,小林查技術描述是否具體,阿珍負責核對工作時長和跳槽頻率。
三人定下三道硬杠杠:
第一,必須有同類玻璃廠實操經驗,純理論派先過濾掉;
第二,同一崗位乾滿兩年以上,頻繁跳槽的暫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