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這些真有用?”老李路過,瞅了眼白板,“廠辦都說,一線不歸咱們記研發賬。”
“他們不認,咱們自己認。”劉好仃擰緊最後一顆螺絲,“錢花在哪,工時耗在哪,數據出在哪——這不叫研發,叫啥?”
老李沒說話,盯著白板看了會兒,轉身走了。半小時後,他拎著本子回來,往阿珍手裡一塞:“把巡檢日誌裡‘夾具異常’的記錄,從上個月開始,全抄上去。”
阿珍翻開本子,密密麻麻全是字。她抬頭:“你攢這些乾啥?”
“萬一哪天要算總賬呢?”老李嘟囔,“不能光咱們自己信。”
第十一天,應力儀正式上崗第三天。小陳蹲在夾具旁,手裡握著讀數器,眉頭皺成一團。
“咋了?”劉好仃走過來。
“數據不對。”小陳指著屏幕,“左邊應力比右邊高37,按理說不該差這麼多。”
劉好仃接過儀器,重新測了一遍,又測第三遍。結果一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是儀器問題。”他低聲說,“是安裝偏差。”
小林湊過來:“可咱們裝得挺標準啊。”
“標準是圖紙寫的。”劉好仃把讀數記下,“可機器會累,地基會沉,螺絲會鬆——標準不動,現實一直在變。”
他抬頭看向b線傳送帶,玻璃正平穩滑過,像一條流動的河。
“所以得有人看數據,得有人調,得有人花這幾百塊,買個能說話的儀器。”他頓了頓,“以前咱們靠眼睛看,耳朵聽,手去摸。現在,讓它自己說。”
小林笑了:“它要是會說話,第一句肯定是——‘我快撐不住了’。”
“那咱們就得聽著。”劉好仃把儀器交還小陳,“接著測,每兩小時一次,記進日報。”
第十三天,微創新基金首筆支出正式入賬。財務科打來電話,說那筆483元已從“非常規維修預備金”列支,備注欄寫著:“b線夾具應急改良”。
劉好仃把通知打印出來,貼在白板旁邊。下麵壓著應力儀的臨時登記表,再下麵是十三天的日報彙總。
阿珍數了數:“累計投入1372元,節省估算3821元。”
“還沒算工時。”小林補了句,“省下的巡檢、返工、清理碎玻璃的時間,夠乾半個小項目了。”
劉好仃沒接話。他拿起筆,在白板最下方畫了三條橫線:
錢——有了第一筆;
物——進了第一台;
賬——記了第十三天。
三條線,像三條鐵軌,從紙上延伸出去,通向某個還沒命名的地方。
晨會鈴再響時,b線維修角牆上多了塊小展板。塑料封皮,邊角用膠帶固定,標題是手寫體:
《微創新投入與反饋台賬試運行)》
下麵分三欄:
投入明細資金工時)
使用設備應力儀·臨時編號001)
初步反饋夾具鬆動報警響應速度↑60)
劉好仃路過時,腳步沒停。他抬手摸了摸展板右下角,那裡新釘了個小掛鉤,空著。
小陳正蹲在地上接傳感器線,抬頭問:“劉師傅,這掛鉤是乾啥的?”
劉好仃沒回頭,隻說了句:“等第一個用它掛上成果的人來。”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