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會鈴聲剛落,劉好仃已經站在財務科門口,手裡捏著幾張紙,邊角被汗微微浸軟。他沒敲門,直接推開了。小陳的夾具改造申請表夾在中間,上麵還貼著一張手寫便簽:“483元,含兩副定製卡槽與傳感器支架。”
財務科老周抬頭,看見是他,眉頭一皺:“又來?上回那個‘草案’我們可沒蓋章。”
“不為蓋章。”劉好仃把三樣東西輕輕放上桌麵:破損統計表、巡檢記錄、申請表。“就為堵個洞。”
老周翻了兩頁,冷笑:“你們車間自己搞的基金,我們哪有科目接?預算外支出,連廠長都批不了。”
“不是支出,是止損。”劉好仃指著第一張表,“三個月碎了87塊玻璃,值4260。換個卡槽,483。省下的錢,夠買六回。”
屋裡靜了兩秒。隔壁打印機“哢”地吐出一張單據,像在打節拍。
老周合上文件,語氣鬆了半分:“可流程呢?你這算哪一科?生產?維修?還是……創新?”
“先彆分類。”劉好仃把申請表往前推了推,“就當預支維修費。真沒效果,我從下月工資裡扣。”
老周盯著他看了幾秒,終於抽出一支紅筆,在表上畫了個圈:“試運行?行。但隻批這一筆,不形成先例。”
“就這一筆,夠開頭了。”劉好仃收起表格,轉身出門,腳步比進來時輕了一截。
兩天後,一輛快遞三輪車停在車間後門。小林和阿珍一起卸下個長條箱,泡沫角磕破了一塊,露出裡麵銀灰色的儀器。機身印著“數字式表麵應力檢測儀”,說明書還纏著塑料膜。
“這玩意兒能進庫嗎?”小林小聲問。
“不能。”劉好仃接過箱子,拍了拍灰,“設備科說沒走招標,不給入庫。”
阿珍皺眉:“那放哪?放外麵被人當廢鐵搬走。”
“不入庫,也能用。”劉好仃蹲下,打開箱蓋,取出保修單和出廠編號,遞給小林,“拍張照,打印出來。”
小林照做。劉好仃在紙上寫下:臨時技術資產登記表。用途一欄填得清楚——“用於b線夾具應力分布測試,試用期30天,數據歸車間創新檔案”。末尾加了一句:“若無效,自行拆回。”
他拎著這張紙,直奔設備科。
老張看完,搖頭:“你這算借?還是試?沒名頭的東西,出了事誰擔?”
“我擔。”劉好仃把紙翻過來,“不占編製,不入賬,壞了算我私人賠。測出問題,省下的錢,咱們一起報。”
老張盯著那句“自行拆回”,忽然笑了:“你這是鑽空子啊。”
“空子能用,說明縫還通。”劉好仃不動聲色,“真堵死了,咱們連縫都看不見。”
老張沉默片刻,拿起章,蓋了個“臨時準用”。
“編號001。”他順手寫在標簽上,貼在儀器側麵,“就當咱們車間頭一回‘研發’。”
劉好仃沒笑,但眼角動了動。他抱著儀器往回走,陽光斜照在銀殼上,反出一道細亮的光,像刀鋒劃過地麵。
從那天起,b線維修角多了一塊小白板,釘在小陳常蹲的牆角。標題是手寫體:“微創新日報·第1天”。
第一行寫著:
投入:夾具傳感器調試,耗時2.5工時,材料費86元。
節省:當日玻璃破損減少5塊,折合245元。
第二天,更新:
投入:應力儀校準,耗電12度,工時1.8。
節省:發現c點應力超限,提前加固,避免潛在報廢7塊。
第三天,阿珍把日報拍下來,發進廠內“生產協同群”。標題統一格式:“微創新日報·第x天”。
沒人回複。
第五天,有人留言:“你們這表,比技術部上季度創新彙報還實誠。”
第七天,群裡冒出一句:“b線最近穩得奇怪,原來是你們在偷偷改東西?”
小林樂了,轉頭喊:“劉師傅,有人誇咱們了!”
劉好仃正在檢查傳感器接線,頭也沒抬:“彆理,繼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