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台的指示燈由綠轉紅,第73次循環的波形圖在屏幕上輕輕一抖。小李湊近看,發現熒光絲在那一幀微微顫了一下,像被風吹動的發絲。
劉好仃把錄像暫停,手指點在屏幕上:“不是掉了,是動了。肉眼看不出,可它心裡記著呢。”
他轉身拉開抽屜,取出三張空白卡片,分彆寫上“熒光絲位移”“強光識彆波動”“低溫開裂下降”。釘在白板左側,緊挨著剛更新的“三輪迭代優化表”。
“從今天起,問題不許過夜。誰牽頭,誰閉環。”他說。
小李接過熒光絲那張,筆還沒放穩,老周就皺著眉走進來:“c廠倉庫的光照測試做了,大太陽底下,掃碼延遲又上去了。”
“多少?”劉好仃問。
“十二個百分點。”
“不是九十三了?”小李抬頭。
“那是恒溫恒濕。”老周搖頭,“太陽一曬,碼麵反光,槍認半天。”
劉好仃走到角落的樣品櫃,抽出一片帶二維碼的護角,迎著燈轉了半圈。光斑掃過碼區,像水波晃了一下。
“不是槍不行,是光太直。”他說,“得讓它散開。”
小王這時推門進來,手裡抱著雕刻頭調試記錄表:“設備組說,雕刻角度可以微調,但超過0.1毫米,碼的深度就保不住。”
“那就調0.1。”劉好仃把護角翻過來,指邊緣,“在這裡刻個斜麵,像屋簷擋雨那樣,把直射光引走。”
“微棱鏡結構?”小王一愣。
“叫啥都行,能擋光就行。”劉好仃笑了,“咱們又不是做光學儀器,是做護角。能讓工人掃得順,就是好碼。”
小王低頭記下,筆尖一頓:“可模具得重開,得幾天。”
“不重開。”劉好仃搖頭,“先拿現有模子試角度。你們調設備,我找機修班借點邊角料,打五片樣,明天中午前上測試台。”
小李插話:“那熒光絲呢?震動台排到後天了。”
“不等了。”劉好仃拿起手機,調出震動台使用表,“今天下午四點到六點,空檔兩小時。咱們把三項測試拆成小批次,輪流上。”
“數據怎麼記?”小王問。
“統一格式。”劉好仃在白板上畫出三欄,“環境參數、失敗模式、改進標記。誰測的,怎麼測的,出了啥問題,全寫清楚。彆回頭對不上賬。”
小李嘀咕:“又要盯參數,又要記數據,夜班兄弟怕是得連軸轉。”
“沒人讓你一個人扛。”劉好仃看著他,“你帶兩人,輪班盯台。阿珍那邊會把客戶使用場景再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咱們沒想到的工況。問題越早出,越好改。”
老周蹲下身,打開樣品箱:“那低溫開裂呢?八度環境下,一百次裡有十一回沒撕開。”
“不是撕不開,是裂得慢。”小吳從門口探頭,“我剛才複測了三遍,溫度一低,材料發硬,暗痕那點力道不夠。”
“那就加點力。”劉好仃拿起一片護角,用指甲沿暗痕劃了一下,“不是改結構,是調工藝。壓合時溫度、壓力、時間,三個變量,咱們一個個試。”
“可生產線那邊催得緊。”老周說,“新訂單排滿了,咱們在這兒打樣,會不會耽誤交貨?”
“耽誤不了。”劉好仃翻開生產排期表,“咱們用的是邊角料,打的是小樣,不占正式產能。真要改工藝,也得等測試完再報批。現在隻是‘查病’,不是‘動刀’。”
小吳笑出聲:“您這比喻,比車間喇叭還響亮。”
“響亮沒用,得踏實。”劉好仃把三張卡片重新排了順序,“熒光絲是看得見的活,客戶第一眼就注意;二維碼是倉庫裡的命,掃不上就卡流程;易拆是手感,得穩。咱們按這個優先級走。”
小李點頭:“我先調模具,試試雙段控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