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曲線我有。”老周掏出記錄本,“昨天壓合時,163度是個坎,再低粘合強度掉得快。”
“那就160度預熱,170度瞬壓。”劉好仃拿筆在本子上畫了道折線,“熱起來慢,壓下去快,絲線定住,強度也不傷。”
“我這就去調。”小李抓起記錄本往外走。
“記得留數據。”劉好仃在背後喊,“失敗也記,彆怕難看。”
下午三點四十七分,震動台再次啟動。第一輪測試排程表貼在門邊,三項任務交錯排列,像三條並行的軌道。
小王在設備間調試雕刻頭,角度調到0.1毫米時,激光束掃過樣品邊緣,留下一道極細的斜麵。他湊近看,用手電從側麵照過去——光暈散開了,不再直反射。
“成了?”他自言自語。
“先彆高興。”劉好仃站在門口,“等曬過太陽再說。”
傍晚五點十二分,第一批數據彙總。熒光絲在五次震動後出現微位移,但幅度比之前小;二維碼在強光下識彆延遲降至8,但有兩次因角度偏移失敗;低溫開裂測試中,雙段控溫樣品在100次中成功91次,比基準高兩個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好仃把三份記錄釘在白板右側,與左側的問題卡遙遙相對。
“進步了,但沒過關。”他說。
小李盯著熒光絲的數據:“絲線本身沒斷,是模具槽邊緣有點毛刺,卡的時候受力不均。”
“今晚把槽口打磨一遍。”劉好仃說,“再試五片,加一輪高濕測試。”
“那要是濕氣讓膠層軟化呢?”小王問。
“那就換膠。”劉好仃答得乾脆,“廠裡還有兩種耐候膠,沒用完。明天拿來試。”
老周翻著記錄表:“低溫那組,91次不錯,可咱們目標是95以上。”
“差的那四次,都是在震動後立刻測試。”小吳插話,“是不是材料還沒回彈?”
“有道理。”劉好仃點頭,“加個靜置環節,震動後等五分鐘再撕。看看是不是‘累著了’。”
小王笑了:“護角也需要休息?”
“誰不需要?”劉好仃也笑,“咱們不也是一天三班倒?”
晚上七點零三分,維修角的燈又亮了一圈。小李帶著機修班的師傅重新打磨模具,老周在調整低溫測試艙的參數,小王在電腦上建了個新文件夾,命名為“微棱鏡測試v2”。
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把“熒光絲位移”的卡片往右移了一格,寫下“第二輪迭代啟動”。
他轉身打開樣品櫃,拿出那片帶熒光箭頭的護角,在紫外燈下照了照。綠光依舊清晰,但邊緣有一道極細的裂紋,像是被壓過一次。
他輕輕放下,換了一片新打樣的。
燈再亮時,箭頭完整如初。
“再來一遍。”他對小李說,“這次,咱們把所有‘萬一’都試完。”
小王從設備間探出頭:“雕刻頭調好了,就等您一句話。”
劉好仃看了眼表:1917。
“上台。”他說,“現在開始,每一小時,我要看到新數據。”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