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記號筆帽哢地按上,白板上那個未閉合的環靜靜懸著,像一句沒說完的話。他轉身打開投影,第十輪測試的完整日誌開始滾動,三台機器的數據流並排鋪開,安靜得像淩晨四點的車間。
“問號亮了七秒。”他指著寧波機的時間軸,“後台調度在同一時段偏移三次,每次0.3秒以上。不是崩潰,也不是卡頓,但它在‘猶豫’的時候,悄悄挪了資源。”
小吳嚼著口香糖的手停在半空。他盯著疊加曲線圖,發現每當問號出現,後續指令的響應波形都會輕微抖一下,像是被什麼絆住了腳。
“就像你打噴嚏前,肩膀先抖一下。”劉好仃點了點屏幕,“人沒動,身體已經準備了。係統也一樣,它‘想’動作,但沒動,可資源已經被預占了。”
小李翻著報表:“可用戶沒反饋異常,通過率98.6。”
“報表看的是結果,我們得看過程。”劉好仃切到另一組數據,“你們看這三分鐘,深圳機連續收到四條模糊指令,係統每次都亮黃燈,沒執行,也沒清上下文。第四次,它把‘抬手擦汗’判成了‘準備切換模式’。”
“因為前麵三次都沒處理?”小吳問。
“對。它記著,但不會忘。”劉好仃在白板畫了個漏鬥,“信息進來,它存著,等確認。可人不是這樣。你咳嗽一聲,同事沒理你,你不會連咳十次,你會改用彆的辦法。”
“所以係統在‘禮貌’地等,等得有點傻。”小李笑了。
“不是傻,是太認真。”劉好仃搖頭,“認真過頭就成了負擔。它怕做錯,結果把自己繞進去了。”
會議室安靜下來。數據在屏幕上繼續跑,像一條平穩的河,但河底下有暗流。
“我們得換個指標。”劉好仃寫下“人機節拍同步率”,“不光看它做對多少次,要看它跟人能不能踩一個點上。比如老張操作,節奏是‘穩—快—停—看’,係統如果總在他‘停’的時候插話,哪怕提醒內容沒錯,也是打亂節奏。”
小吳撓頭:“這怎麼量化?”
“動作節奏、環境節奏、係統響應節奏,三者匹配度。”劉好仃調出老張的一段錄像,“你看他拿工具,抬手、停頓、再落位,整個過程兩秒。助手如果是人,會在第一秒末靠近工具箱,第二秒初遞上扳手。我們現在呢?等他手完全停下才彈提示——晚半拍,像背課文。”
“所以不是響應快慢的問題,是時機。”小李明白了。
“對。它學會了等,但沒學會一起呼吸。”劉好仃關掉錄像,“我們之前設的‘緩衝期’,本意是讓係統彆衝動,可現在看,它有點太聽話了。一直等,一直記,最後記了一腦袋事,反而不敢動。”
小吳盯著自己寫的邏輯圖,突然皺眉:“那要是連續來五個模糊信號,係統是不是就得卡在‘想’和‘不敢’之間?”
“不會卡,但會偏。”劉好仃回放一段數據,“看這裡,第七輪弱網環境下,係統連續三次未確認指令,第四次直接降權處理,連正常報警都壓低了優先級。它不是壞了,是‘累’了。”
“認知過載?”小李脫口而出。
“差不多。人聽不清時會說‘再說一遍’,係統呢?它隻能一遍遍記,一遍遍等,最後乾脆不聽了。”
小吳吹了聲口哨:“所以我們的好心,變成了噪音。”
“更麻煩的是,這種問題不會在單次測試裡爆出來。”劉好仃調出七輪測試的累積誤差圖,“它像沙子,一粒一粒堆進去,平時看不出來,哪天風一吹,全塌了。”
小李翻著自己的筆記:“可報表上還是98.6啊。”
“因為報表隻看‘有沒有執行正確指令’,不看‘有沒有影響下一條指令’。”劉好仃導入老張的真實操作對比,“真人助手在第二次提醒無果後,會直接介入。我們係統呢?還在原地亮黃燈。等它終於行動,已經錯過最佳乾預窗口。”
“多長算窗口?”
“三秒。”劉好仃標出時間軸,“從動作異常出現,到輔助閉環完成,超過三秒,就算失效。按這個標準重算,通過率掉到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