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好仃點頭,“但教之前,得先讓它聽得清。現在的情況是,老師在講課,外麵工地在打樁,學生耳朵還不好使——你讓他怎麼學?”
會議室安靜下來。數據在屏幕上滾動,紅點不斷跳出,像某種無聲的抗議。
劉好仃喝了口涼茶,說:“咱們得定個評估標準,不能憑感覺說‘差不多’。”
他回到白板前,寫下三項指標:
功能可用性——係統能在異常後恢複運行。?
環境適應性——係統能在真實工況下持續響應。△
長期穩定性——係統能在多輪壓力下不退化。?
“第一項,過了。第二項,勉強。第三項,沒過。”他圈住最後一個叉,“所以結論是:成果基本達成預期,具備開發價值,但未達出廠標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陳皺眉:“那不就是……還不行?”
“是還不行。”劉好仃說,“但比昨天強。昨天是不知道哪疼,今天是知道疼在哪了。進步就是從‘瞎摸’變成‘對症’。”
老周歎了口氣:“那你這‘對症’,到底是硬件的鍋,還是軟件的鍋?”
劉好仃沒直接回答,而是調出一張複合圖:左側是電源紋波,右側是信號誤判次數,時間軸對齊。
“看這三次主控中斷。”他指著圖,“紋波升高0.3秒後,係統誤判。再看這兩次,濾波電容老化數據,和電壓抖動曲線高度相關。硬件是地基,地基不穩,樓上裝修再漂亮,地震一來全塌。”
他停頓一下:“但軟件也不能甩鍋。它應該學會在信號模糊時,多問一句‘你是誰’,而不是直接關門。”
“所以……兩個都得改?”小李問。
“都得改。”劉好仃說,“但順序不能亂。第一步,得讓我們自己先給係統一個乾淨的耳朵。不然,你教它聽聲辨人,它連聲音都聽不清,怎麼辨?”
老張點點頭:“那硬件這邊,加磁環、換穩壓模塊,得排個優先級。”
“不排。”劉好仃說,“現在不排計劃,不分工,不改代碼。今天就乾一件事——把圖譜做全,把結論做實。咱們得先搞清楚‘病在哪’,才能開藥方。”
他合上白板筆蓋,說:“燈還亮著,說明問題還沒解決。但至少,咱們現在知道它為什麼亮了。”
小陳看著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紅點,忽然說:“你這麼一搞,感覺咱們之前測的,根本不算測試。”
“對。”劉好仃笑了,“之前是考試,現在才是看病。”
他拿起保溫杯,水已經涼透。他沒喝,隻是握在手裡,掌心傳來一點微弱的溫意。
“明天六點半,咱們去車間。”他說,“不是為了改什麼,是為了再錄一組真實乾擾數據。不親眼看看它在哪兒疼,光在屋裡猜,沒用。”
老周翻白眼:“又來?這都第幾回了?”
“疼一次,去一次。”劉好仃說,“它不喊停,咱們就不停。”
他最後看了眼那盞紅燈,沒關,也沒多說。
保溫杯放在台麵上,水漬又擴了一圈,邊緣微微發皺,像一張被反複擦拭的地圖。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