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u盤從電腦上拔下來,順手塞進工裝褲右兜,又按了按。那地方還留著點餘溫,像是剛跑完一趟長路的發動機。他抬頭看了眼白板,ai訓練預備庫的文件夾圖標已經縮成一個小方塊,可底下那行手寫的小字還在:“潛力a,周期預估18個月。”旁邊三角框裡的三項風險——數據不足、硬件不適、人員抵觸——一個沒少。
他沒擦,也沒蓋,就這麼晾著。
小李抱著筆記本剛走,腳步帶風。劉好仃知道他去乾嘛——接著喂數據,一張一張地喂,像喂一個挑食又笨拙的徒弟。這活兒得人盯,不能撒手。可也不能隻盯著這一個。
他轉身拉開抽屜,翻出一遝新打印的表格,最上麵一張標題是《新機遇開發籌備會·議題清單》。筆在指尖轉了半圈,他低頭看了看表:九點四十七,離早飯收攤還有十三分鐘。
十點整,休息區的凳子全被占了。老張來得晚,手裡捏著半根冷油條,一邊嚼一邊看白板上投影出來的“潛力評估總表”。小李坐在角落,眼睛還黏在剛才的測試結果上,手指無意識地敲著膝蓋。
“人都齊了?”劉好仃站到白板前,沒開場白,直接點開u盤裡的文件,“咱們先說件事:新方向,乾不乾?”
老張咽下最後一口,皺眉:“現在ai那攤子才剛起步,小李天天加班,你再拉人搞新項目,誰頂得住?”
這話一出,好幾個人點頭。有人小聲嘀咕:“彆回頭兩頭都落空。”
劉好仃不急,手指在投影上一劃,圈住兩項數據:“回本周期預估十四個月,跟現有產線兼容性評分8.7。這不是燒錢,是修橋。”他頓了頓,“而且,不增人,不加錢。”
所有人抬頭。
“ai訓練照常推進,小李繼續帶。”他目光掃過一圈,“新項目另組三人專班,老張統籌,我主抓。雙線並行,主次分明。你們手上的活兒不動,隻抽空參與討論,不碰執行。”
老張愣了下:“就仨人?”
“對。先搭架子,再填肉。”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空白處寫下三個問題:
能不能做?
要不要做?
怎麼扛住風險做?
“上回咱們標了三個風險。”他指著三角框,“現在反過來想——數據不足?那就先定采集方案;硬件不適?提前找設備科要接口資料;人員抵觸?不強求,自願報名,誰覺得這事能減自己負擔,誰就來。”
小李舉手:“可市場那邊……我們連客戶要啥都不知道。”
“不急。”劉好仃搖頭,“現在問的不是客戶要什麼,是我們能不能接住機會。先看自己有沒有腳,再想跑多快。”
老張摸著下巴:“那技術這塊,是不是得先攻關?”
“也對,也不對。”劉好仃走到白板另一側,畫出三個分區,“咱們拆開看:技術可行性、資源匹配度、市場切入路徑。三塊都得動,但節奏不同。”他筆尖一頓,“技術可以慢點啃,資源得提前卡位,市場得先摸風向。”
“那先乾哪塊?”
“全乾。”劉好仃笑,“但分輕重。資源和市場先動,技術同步探路。比如,咱們先列個需求清單,看看要多少數據、什麼設備、哪類人手,然後倒推從哪搞。”
小李眼睛亮了:“那……是不是也能用現有的檢測圖當素材?”
“不止。”劉好仃點頭,“曆史數據、報廢記錄、返工台賬,全挖出來。咱們不缺數據,缺的是把它們串成線的人。”
老張突然問:“三個月真能出可行性報告?我算了一下,光跑驗證就得兩個月。”
“節奏可以壓。”劉好仃從工裝內袋掏出一張折了角的紙,展開是上次的測試報告複印件,“ai實習生我們原計劃半年,結果三個月就提了效。不是靠猛衝,是每步踩實。”他把紙貼在白板上,“咱們也一樣:第一個月,定需求、申請資源;第二個月,小範圍驗證;第三個月,出報告。不求快,隻求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