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推門時,手裡的保溫杯磕了下門框,響了一聲。他沒停,徑直走到電腦前,u盤插進接口,屏幕亮起的瞬間,小李從平板上抬頭。
“又試了兩張。”小李把設備轉過來,“一張對,一張把氣泡當裂紋了。”
劉好仃點點頭,調出u盤裡的文件夾,雙擊打開“新機遇_樣本集”。二十張圖依次排開,每張都標著紅藍兩色標記——紅是現行標準下的a類缺陷,藍是當年檔案裡的原始分類。
“咱們先定規矩。”他把屏幕轉向兩人,“同樣的裂紋,過去記成啥樣不重要,現在得按一個標準走。不然教出來的ai,腦子是亂的。”
老張進門時正聽見這句話,順手把一張打印單拍在桌上:“設備科新通知,停電延到周三下午三點。調試口還是沒開。”
“那就更得抓緊。”劉好仃沒看那張紙,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放大一張邊緣發黑的裂紋,“你們看這兒,發黑、連續、超兩毫米,三個條件都夠,a類沒跑。可當年這張圖被記成‘待複檢’,為啥?”
小李湊近:“可能是光線問題,拍的時候反光,看不清。”
“那就說明,曆史數據不能照單全收。”劉好仃點開另一張,“這張呢?明顯是b類氣泡,結果標成了a類,多冤。”
老張皺眉:“你這是要把幾百張圖一張張掰扯?”
“不用全掰。”劉好仃打開新建文檔,標題寫著《初步標注指南草案)》,“挑二十個典型,定出硬杠杠。以後新來的圖,照著這三條走:一看顏色,二看長度,三看連續性。符合三條,紅框;兩條,黃框;一條以下,綠框。清清楚楚。”
小李眼睛一亮:“可以加個備注欄,寫清楚判彆依據,以後查起來也方便。”
“加上。”劉好仃敲下第一行,“a類裂紋判定標準:1.裂紋區域呈深灰或黑色;2.長度≥2;3.無間斷延伸。三項全滿足,歸為a類。”1189。”
劉好仃滑動鼠標,調出那張經典圖。老張盯著看了五秒,點頭:“這回是真統一了。以前質檢組各按各的習慣,有的嚴,有的鬆,ai要是全學一遍,非得精神分裂不可。”
“所以得先立規矩。”劉好仃保存文檔,拖進共享文件夾,“小李,你現在就把這二十張樣本按新標準重標一遍,今晚前入庫。從明天起,所有訓練數據,隻認這個版本。”
小李應了一聲,手指在鍵盤上敲起來。老張翻開筆記本,畫了個方框,寫上“標注標準統一”,又在旁邊畫了個箭頭,指向“模型訓練”。
十點整,小李抬起頭:“新樣本導進去了,要不……現在試一輪?”
劉好仃沒說話,點了“運行”。
五張圖被拖進測試窗口,進度條緩緩推進。三秒後,第一張結果跳出——模型標出兩個區域,一個紅框壓得準準的,另一個黃框偏了一毫米。
“對一個,偏一個。”小李記下。
第二張,紅框全中,無誤判。
第三張,把氣泡圈了半圈,又撤掉,最後隻標了真正的裂紋。
“它猶豫了。”小李笑出聲,“跟人一樣,看不準就不敢畫。”
第四張全對。
第五張誤判一次,但比昨天的偏差小了一半。
“算一下。”劉好仃靠在椅背上。
小李快速心算:“五張裡,八個缺陷,模型識彆出六個,準確率68。誤判兩個,都是邊緣模糊的,情有可原。”
老張盯著結果,忽然問:“這數據能搬到正式係統上嗎?彆到時候這邊練得好好的,換機器就翻車。”
“不求搬得一模一樣。”劉好仃打開推演文檔,“咱們的目標不是馬上上線,是證明它能看懂咱們廠的圖。隻要方向對,剩下的都是時間問題。就像小孩學寫字,先會握筆,再練筆鋒,急不得。”
“可它要是隻認這二十張呢?”小李撓頭,“萬一換個批次就傻眼?”
“那就再教。”劉好仃說,“咱們不是讓它背答案,是讓它學規律。今天它認出六成,明天七成,後天八成。隻要它在進步,就說明路沒走歪。”
老張沉默了一會兒,合上本子:“要不……我也學學這標注?”
屋裡安靜了一秒。
劉好仃笑了:“你一上手,咱們就是正式團隊了。”
中午前,小李跑完第三輪測試。十張圖進去,模型標出十一個區域,九個正確,兩個誤判。誤判率首次低於30。
“穩了。”小李長出一口氣,“它開始記住了。”
劉好仃把結果截屏,存進u盤,文件名打上:“新機遇_成果初顯_0413”。他沒說話,走到白板前,在“本周進度實錄”下添了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