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本子合上,天剛蒙亮。操作台邊的震動裝置還連著電線,外殼上貼著一小塊膠布,是昨晚阿強不小心碰掉漆後他自己補的。他沒急著走,蹲下身把底座螺絲又擰了半圈,順手摸了摸矽膠防滑圈——邊緣有點起毛,但按鈕穩當。
小王打著哈欠從休息區晃出來,手裡捏著泡麵桶:“你還在這兒?我以為你回家睡了。”
“數據沒理完。”劉好仃站起身,拍了拍褲子,“三天的記錄,得對一遍。”
小王把桶往回收箱一扔:“不是都記了嗎?還對啥?”
“記了是一回事,看懂是另一回事。”劉好仃從包裡抽出三張記錄表,邊角都卷了,上麵有油漬、水痕,還有誰用紅筆畫了個笑臉。他一張張攤在操作台上,開始對照時間點一條條過。
八點四十二分,綠勾。
十點十三分,綠勾。
一點十七分,綠勾。
三點五十六分,綠勾。
四次報警,四次響應,無一遺漏。他拿紅筆在新表上標出“戴厚手套”“替班操作”“單人值守”等備注,發現第三天戴手套的響應率明顯上升。他算了一下,首日震感可感率六成,第二天七成二,第三天八成五。
“不是機器變了,是人熟了。”他自言自語。
小李來得早,肩上挎著包,看見劉好仃還在,愣了下:“你沒走?”
“剛交完班,事沒完。”劉好仃把新表推過去,“你幫我看看,這數據能不能站住腳。”
小李低頭看,眉頭慢慢鬆開:“響應率100,誤觸0次,震感提升明顯……這比我們預想的還穩。”
“但評分呢?”劉好仃翻開另一頁,“這個得算進去。”
他把三個人的安全感評分列出來:小王4分,老張3.5分,李姐3.1分。平均3.4。
“主觀的東西,能當依據嗎?”小李問。
“能。”劉好仃指著記錄表,“他們敢打分,就說明開始當它是回事了。一開始連按都不敢按,現在能打4,是進步。”
小李點點頭,提筆在旁邊寫下:“主觀信任度持續上升,趨勢穩定。”
老張來得最晚,手裡拎著保溫杯,走到台前看了一眼表:“貼這兒了?”
“嗯。”劉好仃沒抬頭,“你覺得呢?”
老張盯著“誤觸0次”那欄看了好幾秒:“沒人亂碰?”
“三天,四次報警,每次都有人按,沒人多按。”劉好仃說,“連夢遊的都沒。”
老張哼了一聲:“那也不能說它成了。”
“我沒說成了。”劉好仃把照片拿出來,是按鈕磨損的特寫,“這是第一天的,邊緣刮花了。這是第三天的,加了矽膠圈,沒新傷。它在變,咱們也在變。”
老張沒說話,伸手摸了摸防滑圈,點點頭:“還算實在。”
“咱們開個短會。”劉好仃把三張原始表貼在台側,“就咱們幾個,把這三天的事過一遍。”
小王正啃包子,一聽立馬咽下去:“要定了?”
“不是定,是看。”劉好仃說,“數據在這兒,咱們一起看它說了啥。”
小李掏出本子:“先說硬指標。三天,共觸發報警十二次,全部在十秒內被響應。有效響應率100。誤觸次數,零。震感可感率,從首日60升至85,主要提升來自裝置優化和操作熟練度。”
他頓了頓:“主觀評分,平均3.4。不算高,但全員參與評分,說明接受度在提升。”
小王插嘴:“我打4是因為它真震到了。以前報警,得跑過來喊人,現在手一抖就知道。”
“那你為啥不打5?”老張斜他一眼。
“怕它哪天罷工。”小王笑,“再說了,真睡死,震斷手也沒用。”
老張點頭:“這話實在。機器能震,不代表能替人盯崗。它還是個提醒。”
“本來就是提醒。”劉好仃說,“但它現在是個讓人願意信的提醒。”
他指著彙總圖:“第一天,他們不信,評分低,震感弱。第三天,他們敢記,敢打分,震感強。不是我們改了多少,是他們開始覺得——這東西,是幫他們的。”
小李補充:“而且沒人把這當考核工具。沒人怕記錯,沒人怕被查。記錄表上還有人畫笑臉。”
老張沉默了一會兒,說:“數據沒騙人。但再試三天,是不是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