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跑通就行。”老黃鬆了口氣,“至少證明v1.2不是紙上談兵。”
劉好仃看著三塊屏幕:新能源線溫度穩定在205度,形變數據持續更新;工具線完成首輪壓力測試,節拍恢複正常;醫療線進入低溫階段,密封監測曲線平穩。
他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行字:
新能源線:非對稱回縮,納入容差數據庫
工具線:通信延遲,待協議同步
醫療線:微滲初現,持續觀察
寫完,他退後一步,看了眼時間:下午兩點十八分。
小李這時候輕聲說:“第69小時,左側回縮速度開始放緩。”
劉好仃點頭,沒說話。他知道,材料在適應。就像人跑步,一開始左右腳步幅不一,跑著跑著,節奏就自己調過來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黃坐到他旁邊,喝了口涼茶:“你說,這0.7秒延遲,是不是以後每條線都會遇上?”
“不是會不會遇上,”劉好仃說,“是現在才暴露出來。以前手工裝配,慢就慢了,沒人算這個賬。現在上自動線,差0.1秒都得追根。”
“係統和係統之間,也得磨合。”老黃笑了下,“跟人一樣。”
“對。”劉好仃也笑了,“隻不過人會說話,係統得靠我們替它說。”
新人甲這時候更新了醫療線狀態:“樣品進入20c循環,氣密監測未見進一步變化。”
“好。”劉好仃記下時間點,“等它出來,再震一次。”
“還要震?”
“當然。”他看著她,“一次不過關,就多來幾次。我們不是在找它哪兒行,是在找它哪兒不行。”
三點零七分,新能源線完成72小時連續觀測。數據顯示,形變最終穩定在0.48毫米,兩側差異收窄至可接受範圍。小李把數據包歸檔,標題寫的是:“非理想工況下回縮行為記錄”。
老黃的緩衝模塊運行四小時無故障,他拍了段視頻,準備明天晨會用。視頻最後,他對著鏡頭說:“這玩意兒醜,但管用。”
新人甲把異常樣本移入觀察艙,艙門關上時,她看了眼密封圈的位置,輕輕說了句:“你可彆慫。”
劉好仃坐在主控台前,三塊屏幕的曲線都在動。新能源線準備降溫,工具線開始第二輪壓力測試,醫療線還在低溫段運行。
他打開日誌,輸入最後一行記錄:“三線驗證同步推進,均出現可記錄異常,處理中,測試未中斷。”
然後他靠在椅背上,手指又在桌沿敲了三下。
和七十五小時前一樣。
和昨天早上也一樣。
隻是這一次,敲完之後,他沒有抬頭看誰,也沒有說話。
他的目光停在醫療線的氣密曲線上。
那條線原本平穩,就在他落筆的瞬間,輕微抖了一下。
像呼吸時,胸口忽然一頓。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