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標在“發送”鍵上輕輕一落,那條靜靜停駐已久的鏈接終於滑進了協作群。劉好仃沒看回音,也沒等誰冒頭接話,手指順勢往下一劃,把剛發出去的文檔又從群裡點開,確認了一遍權限——僅查看,可評論。
沒問題。
他把頁麵縮小,退回到主界麵。測試日誌還在後台運行著殘餘數據的歸檔,流程圖則攤在另一側屏幕,像一張被反複翻閱的地圖。他盯著看了幾秒,新建文件夾的動作幾乎是本能。
《1664_改進計劃草案_分層推進》。
標題打完,他順手加了個備注:初稿,待審。表格拉開,三行標題列得整整齊齊——a類執行層,b類設計層,c類決策層。每一行下麵空著四格:問題簡述、改進方向、擬采取措施、建議責任人、預計完成節點。
他先填a類。
“規則漏綁,關鍵詞未聯動觸發應急預案。”
改進方向寫得乾脆:“補機製,不靠人盯。”
措施更具體:“建立每周自動掃描敏感詞庫機製,新增‘免費設計服務’等競品高頻話術為必檢項。”
責任人暫時空著,節點框了個紅圈:3日內上線補丁。
敲完回車,他喝了口茶。杯子早就涼了,但他喝得自然,像是習慣了這種溫度。放下杯時,指尖在桌麵上蹭出一點水痕,他也沒擦。
轉到b類。
“移動端用戶滑動過快,彈窗判定失效。”
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再小的漏洞,卡在客戶轉化口上,就是一道坎。
改進方向他琢磨了幾秒,寫下:“讓係統學會等半拍。”
接著補充措施:“增加滑動速率識彆模塊,結合頁麵加載完成狀態,雙條件同時滿足才觸發彈窗。”
他頓了頓,在後麵加了一句:“避免誤觸,也防止漏觸。”
時間定在7天內完成原型測試。
c類最難啃。
他盯著那一行空白,手指在鍵盤上方懸了兩秒,才慢慢敲下:
“算法因單一參數臨界值誤判客戶優先級,導致插單風險。”
改進方向改了好幾遍,最後定為:“讓係統記住老客戶的樣子。”
措施寫得最細:“引入近90天行為數據作為權重因子,降低短期參數波動影響;設置客戶穩定性評分模型,防止單次異常請求被過度響應。”
開發周期拉到了15天。他知道這事急不來,得調數據、跑模型、做驗證,一步錯,全盤偏。
寫完三項,他往後靠了靠,椅子發出輕微的吱呀聲。辦公室沒人,隻有空調低低地吹著風。他眯眼掃了一遍表格,總覺得還缺點什麼。
於是又在頁腳加了一行總結:
“改進不是修坑,是給路裝感應器。”
他笑了笑,自己念了一遍,覺得這話有點意思,但又不至於誇張。就留著吧。
這時候,係統提示音輕輕“叮”了一聲。
是文檔同步成功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