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話音剛落,劉好仃的手指已經在鍵盤上敲下了“客戶回流觀察記錄”幾個字。他沒抬頭,隻說了句:“把這人信息調出來,看之前谘詢過幾次,有沒有留下具體顧慮。”
“已經查了。”王姐的聲音帶著點輕快,“上周三打過電話,問的是抗乾擾測試報告的事,銷售說當時解釋得不夠細,後來就沒再跟進了。現在主動問能不能旁聽見麵會,還特意提了一句‘想看看你們怎麼證明穩定性’。”
老陳在通訊框裡插話:“那不就是衝著技術來的?咱們不是已經把濾波罩和偏振膜都亮出來了?”
“問題是,”劉好仃終於抬眼,“他說的‘證明’,不是我們講一遍就行,是他自己得信。”
他點了下鼠標,主屏切換成數據麵板。三條曲線並列排開:藍色是日均客戶谘詢量,紅色是有效訂單轉化率,綠色是退貨或延期交付申請數。從兩周前開始,藍線緩慢爬升,紅線上周五出現一個小高峰,綠線則一直貼底平走。
“你看,”他指著張總確認來訪那天的節點,“這裡有個小跳。昨天又有兩個老客戶聯係售後,問能不能安排參觀升級後的係統運行狀態。”
“這是好事啊。”王姐笑了一聲,“說明我們的動靜傳出去了。”
“但還不夠穩。”老陳盯著綠線後麵微微翹起的一角,“上個月同期,綠色這條幾乎壓著橫軸走,現在雖然沒反彈,可昨天北區一組演示中途重啟了一次——不是故障,是電壓波動觸發了自檢,可客戶當場就問‘是不是又出問題了’。”
劉好仃點點頭,把這條也記進備注欄。他知道,真正的考驗不在係統能不能扛住乾擾,而在客戶願不願意繼續相信它能扛住。
十分鐘後,三人圍在一個臨時會議窗口裡。劉好仃把整理好的《階段性應對效果簡報》推到共享區。
“先說好的。”他語氣平穩,“策略啟動以來,接待組完成全部講解話術更新,引導員抽查合格率百分之百;設備端兩批新型傳感器更換完畢,覆蓋核心展區,壓力測試通過率比上周提升十二個百分點;客戶見證計劃已有三位老客戶明確參與,其中一位還願意帶項目資料現場分享。”
王姐笑著接話:“而且今天上午那個原本要簽競品合同的客戶,剛給銷售回消息,說想推遲三天做決定。”
“說明我們在拉回注意力。”劉好仃頓了頓,“但壞消息是,這種拉回還不牢靠。過去七十二小時,新增意向客戶中,仍有四成提出要求——要麼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要麼允許他們自帶光源做現場測試。”
老陳皺眉:“這不是折騰人嗎?我們又不是實驗室。”
“他們是怕被宣傳牽著走。”王姐搖頭,“現在外麵吹得神乎其神,說什麼‘全息玻璃零延遲響應’,聽著像科幻片,可客戶心裡沒底,隻能靠多問、多試來找安全感。”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空調發出輕微的送風聲。
劉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三個詞:看見、相信、選擇。
“我們現在的努力,讓客戶‘看見’了改進。但他們還沒完全‘相信’這是常態。至於‘選擇’,更得等信任落地之後。”
“那下一步呢?”老陳問,“再加一層防護?還是乾脆發個聲明,說我們比對手強多少?”
“都不急。”劉好仃轉身麵對兩人,“我們現在最該做的,是搞清楚——為什麼有人信了,有人還在猶豫?”
他打開一份匿名反饋彙總表,逐條讀出來:
“客戶a:講解挺細致,但我擔心你們越強調防乾擾,反而說明這真是個問題。”
“客戶b:看了視頻演示不錯,但我想知道,連續運行三個月會不會出狀況。”
“客戶c:你們請老客戶來聊挺好,可萬一這些人是托兒呢?”
王姐歎了口氣:“防得住光,防不住猜。”
“所以不能隻靠嘴說。”劉好仃拿起筆,在“相信”下麵畫了個圈,“得讓懷疑有出口,也讓信任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