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點整,主控室的門剛被推開一條縫,劉好仃就聽見係統提示音在角落輕輕“叮”了一聲。他腳步沒停,徑直走到工位前坐下,外套還沒完全脫下,手指已經點開了“健康快報推送日誌”。
屏幕亮起,過去七天的數據整齊排列。綠色小勾一個接一個,每天八點五十五分準時確認,推送成功。他往下拉,客戶設備測試記錄、問答視頻存檔也都歸類完畢。他在文件夾裡新建了一個子目錄,命名為“長期效果觀測檔案”,把三類資料拖了進去。
王姐的消息來得很快:“昨晚那位周工打了個電話,說測試結果比預想的好,今天上午要帶合同草案過來聊聊。”
“不是正式簽?”劉好仃回了一句。
“說是先看看合作流程。”
他點點頭,順手在客戶跟進表裡標了個星號。這種態度他見過不少——嘴上不說信,行動已經開始靠攏了。
老陳那邊也發來了後台運行摘要:自優化策略上線以來,係統報警共觸發兩次,一次是電壓波動,另一次是傳感器誤報,均在兩分鐘內自動恢複。他附了句:“穩定性比上個月高了一截,現在就看人能不能跟上節奏。”
劉好仃笑了笑,把這句話截圖放進觀測檔案的備注欄。
九點半,他召集王姐和老陳開了個十分鐘的線上短會。三人頭像並排出現在屏幕上,背景都是各自的工作台。
“我們先不急著下結論。”他說,“這八天數據看著穩,但客戶反應有滯後性。有些人今天點頭,明天反悔;有些問題現場沒問,回去睡一覺才想起來。”
王姐接口:“我這邊統計了一下,最近一周接待的十二撥客戶裡,主動提‘能再來一次嗎’的有五個,複訪意向登記數翻了倍。”
“提問呢?”劉好仃問。
“最多的是‘怎麼收費’‘多久能出定製方案’,尖銳問題少了。”她頓了頓,“昨天還有個客戶問我,你們是不是換了新領導?我說沒有,還是原來那幫人乾活。他笑著說,那可能是你們變老實了。”
會議室裡安靜了一秒,隨後三人都笑了。
老陳清了清嗓子:“技術谘詢倒是少了。這兩天連‘數據來源在哪’這種問題都沒人問了。”
“這不是壞事吧?”王姐有點不解。
“怕的是熱度下去。”老陳皺眉,“以前天天有人質疑,說明盯著的人多。現在沒人問了,萬一不是信任了,而是覺得沒意思了呢?”
劉好仃沒馬上回應。他調出兩張對比圖:一張是策略優化前兩周的客戶提問分布,另一張是最近七天的。
“你看,”他指著屏幕,“之前每天平均收到二十三個問題,其中八個是質疑類,比如‘你們敢不敢公開原始數據’‘是不是臨時做假’。現在平均十四個問題,質疑類隻剩兩個,剩下全是‘怎麼合作’‘能不能加急’‘有沒有案例參考’。”
他停頓了一下:“客戶不是不關心了,是不再把精力花在挑毛病上。他們開始想下一步了。”
王姐眼睛亮了:“也就是說,咱們從‘被審查’變成‘被考慮’了?”
“對。”劉好仃點頭,“真正的信任不是沒人懷疑,而是懷疑之後願意再給一次機會。現在這些人,已經在準備掏合同了。”
老陳盯著圖表看了幾秒,終於鬆口:“那確實是轉好了。”
“所以我打算啟動成果鞏固程序。”劉好仃打開一個空白文檔,標題打了四個字:“預案草案”。
“意思是……繼續乾?”王姐問。
“不是繼續乾,是換個方式乾。”他說,“以前我們忙著解釋,現在得讓人記住我們能做什麼。接下來要做的,不是應對危機,而是塑造印象。”
三人又聊了五分鐘,敲定了四項核心觀察指標:高頻提問響應率、異常恢複速度、客戶停留時長、後續谘詢轉化率。任務分下去,王姐負責整理客戶情緒變化軌跡,老陳盯緊係統運行連續性,劉好仃統籌所有數據流向。
掛掉會議後,他泡了杯茶,茶葉還是去年剩的鐵觀音。水有點燙,他吹了兩下,沒喝,放在手邊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