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的手指在鍵盤上敲下最後一個回車鍵,屏幕上的進度表刷新出新的狀態標記。他沒抬頭,隻聽見走廊傳來幾聲腳步,又漸漸遠去。窗外那輛印著陌生廠家標識的物流車已經停穩,司機正和門衛說著什麼。
他站起身,把桌角那份還冒著熱氣的茶杯往旁邊挪了挪,抽出抽屜裡的u盤插進電腦,開始拷貝測試數據包。視頻、曲線圖、材料對比表,一樣不少。文件夾命名很簡單:ht800實測全記錄_可對外。
“老陳,名單整理好了嗎?”他對著門口喊了一聲。
“剛發你郵箱。”老陳從檔案室探出頭,“五家客戶,都是之前反複報修漏水的,我挑了反饋最急的。”
“行,你把摘要附上,再加一句‘我們改了結構,想聽聽你們意見’——彆寫太正式,像聊天那樣就行。”
王姐這時推門進來,手裡捏著幾張打印紙,“我把成本分析圖重做了,現在客服回複裡都帶這張小圖,客戶問一次,就發一次。有個山東的剛回消息,說‘這賬算得比我們財務還細’。”
劉好仃笑了笑,“那就讓他繼續算。省下的錢看得見,比啥口號都強。”
老周背著相機包從實驗室出來,順手把一段剪輯好的視頻傳到幾個技術群裡。標題起得隨意:“一線工人瞎折騰,結果居然沒漏。”底下有人回複:“這壓合手法穩啊,你們廠誰做的?”他沒回,隻點了句讚。
中午剛過,辦公室電話響了第一回。
“您好,我是東莞宏力設備廠的技術主管,看到群裡轉發的視頻……能詳細聊聊你們那個防潮窗的做法嗎?”
劉好仃握著聽筒,聲音平穩:“您哪部分感興趣?是壓合工藝,還是接縫處理?”
對方頓了頓,“說實話,我們自己試過三種膠條、兩種邊框結構,高溫衝洗環境下撐不過兩百小時。你們是怎麼讓邊緣不脫開的?”
“不是膠條多硬,”劉好仃說,“是我們讓它‘鬆’了一下。”
“鬆?”
“對。以前是硬碰硬貼,一衝就崩。現在加了一層軟墊,再把整個結構預粘成一體,受力時一起動,就不會單點撕裂。”
電話那頭安靜了幾秒,“能不能……我去你們廠看看?”
“隨時歡迎。”
掛了電話,劉好仃打開平板,把全程監測視頻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角部落點的數據變化。他沒急著存檔,而是截了幾張關鍵幀,連同《作業指導書》節選一起打印出來,擺在桌上備用。
下午兩點十七分,第一位訪客到了。
穿灰襯衫,拎個舊公文包,進門先遞名片。劉好仃接過掃了一眼,沒說話,直接請人坐下,然後打開平板播放視頻。
“您看這裡,”他手指劃過屏幕,“這是水流衝擊瞬間的應變值,峰值比常規結構低三十四。我們沒換材料,隻是讓力量有了‘出路’。”
客人湊近了些,盯著畫麵看了半分鐘,“所以你們調整了應力分布?”
“更準確地說,是給它鋪了條緩坡。”
對方笑了,“這話要是寫在論文裡,教授得打高分。”
劉好仃也笑,“我們不寫論文,隻做能用的東西。”
說完,他起身從櫃子裡取出第三輪樣品,放在桌上,“您可以親手試試接縫強度。”
那人伸手按了按,又用力扯了扯邊緣,“確實紮實。你們這方案……有量產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