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五十分,劉好仃推開車間後門,手裡拎著半袋熱包子。他沒去食堂,也沒回辦公室,徑直拐進操作間,把袋子放在角落的折疊桌上。桌麵上壓著幾張紙,最上麵是昨晚打印好的三份合作備忘錄,邊角有些卷了,顯然是被反複翻看過。
他解開外衣扣子,坐下來,從包裡抽出一支紅筆,在江蘇那頁的合作內容上畫了個圈:“試驗點啟動時間待確認。”
七點整,王姐踩著鞋跟走進來,手裡抱著平板,發帶鬆了一截。“老劉,剛收到東莞那邊郵件,說檢測設備明天就能到位。”
“好。”他頭也沒抬,“把這條加進台賬,責任欄寫老周。”
“台賬?”王姐一愣。
“對,現在咱們不是光乾活了,得管事。”他把三份文件推過去,“你今天第一件事,把這些資源分清楚——誰出錢、誰出料、誰要數據,一條一條列出來,彆混著講。”
王姐翻開本子開始記,嘴裡念叨:“南嶺的新膠粒算技術支援,東莞出檢測費是資金類,江蘇提供測試環境算渠道……”
“就按這個分。”劉好仃點頭,“再加一欄‘對接人’,每項後麵標明白誰負責跟進。彆到時候問一句‘誰在管?’沒人應聲。”
她抬頭一笑:“你還挺會分工。”
“不是我會,是亂不得。”他站起身,拍了拍褲子上的碎屑,“以前沒人找我們,現在找的人多了,反而更得有章法。”
八點不到,老陳抱著一摞工單係統截圖進來,眉頭皺著:“電子備案確實快,可財務說月底對不上賬,要補流程。”
“我知道。”劉好仃接過紙看了看,“這樣,電子版照簽,進度不卡;紙質檔每月統一補一次,日期按實際簽的填,行不行?”
老陳想了想:“雙軌走,倒也能兼顧效率和合規。”
“那就定下。”劉好仃轉身在白板上寫下:“資源協同小組——組長:劉好仃;統籌:王姐;流程:老陳;落地:老周。”
老周這時正從產線回來,相機還掛在肩上。“剛拍完第三輪試產記錄,視頻存好了。”
“正好。”劉好仃遞過一張表格,“你接下來每天早班前半小時,拿南嶺的膠粒做一組小樣,參數你自己調,但每項變動記清楚,溫控、壓力、固化時間都寫上。”
“直接上產線?”
“不打斷主流程,隻插一個節點。”他指了指表上兩個空檔,“這兒,還有這兒,都是非關鍵工序,夠你試。”
老周笑了:“嵌進去測,還挺聰明。”
“省事就是好事。”劉好仃說,“新材料不能一把梭哈,穩著來,數據攢夠了再說下一步。”
王姐忽然抬頭:“今天又有三個預約參觀的,其中一個說是投資方朋友介紹的,非要現在就看。”
“按昨天定的規矩辦。”劉好仃語氣沒變,“周二、四開放,其他時間預約製。真著急的,先線上溝通。”
“可人家說了,不來現場不算數。”
“那就不算。”他拉開抽屜,取出一份新打印的《訪客分級接待流程》,“一級合作方,比如江蘇、東莞,我親自帶,進車間看實測;二級意向的,老周或你接待,給資料包;那種連產品都沒見過就說能拉資源的,一律轉線上,不浪費時間。”
老陳看著文件標題念了一遍:“訪客……分級?”
“對。”劉好仃點頭,“合作不是請客吃飯,得看誠意。誰願意投數據、出場地、擔成本,誰往前排。光動嘴的,讓他先做套題——咱們出個《合作基礎問卷》,答完了再來談。”
屋裡安靜了幾秒。
王姐突然笑出聲:“你還真敢想。”
“不是我想,是咱們沒時間耗。”他拿起筆,在日程本上劃掉“九點四十五確認試驗點”這一條,旁邊補上:“十點,首場資源整合推進會。”
會議就在操作間旁邊的臨時會議室開。桌子是拚的,椅子高矮不一,但人齊了。
劉好仃站在前麵,沒用ppt,隻拿了一支白板筆。“今天第一件事:所有資源進台賬,王姐主錄,老陳同步工單,老周每周報一次技術適配進度。”
王姐舉手:“那要是臨時有變動呢?”
“隨時更新。”他說,“台賬不是死檔案,是活手冊。誰改了數據,備注原因,留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