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惠民茶坊。
李師師一曲《清平茶歌》,一席“擊鼓鳴冤”的宣言,徹底點燃了京城百姓心中壓抑已久的火焰。
茶坊,不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地方。
它成了一個象征,一個民心彙聚的中心,一個讓所有貪官汙吏聞之色變的“百姓公堂”。
每日裡,前來“擊鼓鳴冤”的百姓絡繹不絕,那麵破舊的皮鼓,幾乎沒有停歇過。
李師師將每一樁冤案,都仔細地記錄下來,整理成冊,通過雷橫的關係,直接送到了天子趙佶的案頭。
一時間,京城之內,風聲鶴唳。
數十名與“括田所”、“花石綱”有牽連的低階官員,被相繼革職查辦,打入天牢。
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對李師師的敬仰,也達到了頂峰。
然而,身處讚譽中心的李師師,心中卻沒有絲毫的喜悅。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她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剪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枝葉。那棵真正盤根錯節的毒樹,依舊屹立不倒。
她更清楚,她的行為,早已讓她自己,成為了無數人眼中的釘子,肉中的刺。
危險,如同潛伏在暗處的毒蛇,隨時可能對她發出致命一擊。
這日午後,茶坊的客人漸漸稀少。
李師師正在後堂,手把手地教著那些“茶童”們如何分辨茶葉的好壞。
“你們看,”她撚起幾片茶葉,放在鼻尖輕嗅,“好的春茶,聞起來會有一股淡淡的、如同豆苗般的清香。”
她講得仔細,孩子們也聽得認真。
就在這時,她的目光,不經意地落在了角落裡一個正在默默擦拭著茶碗的男孩身上。
那男孩約莫十歲左右,是三天前才被送來的,據說是在城西的亂葬崗被發現的,父母都死於饑荒。
他很瘦小,也很沉默,總是獨自一人,做著最臟最累的活。
李師師注意到,他擦拭茶碗的動作,異常的認真,甚至帶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專注。
李師師心中微動,緩緩地走了過去。
“你叫什麼名字?”她柔聲問道。
男孩的身體明顯一僵,他抬起頭,露出一張蠟黃的小臉,那雙眼睛裡,充滿了警惕與不安。
“我……我沒有名字。”他低下頭,小聲說道。
“沒關係,”李師師笑了笑,從懷裡掏出一塊桂花糕,遞到他麵前,“以後,你就叫‘茶安’吧,希望你在這裡,能平平安安。”
男孩看著那塊散發著香甜氣息的桂花糕,咽了口唾沫,卻沒有伸手去接。
李師師也不勉強,她將桂花糕放在他身旁的桌子上,然後狀似無意地,幫他整理了一下有些淩亂的衣領。
就在她的指尖,觸碰到男孩耳後皮膚的瞬間。
她的瞳孔,猛地收縮了一下。
因為,她在那男孩耳後的方寸之地,摸到了一個極其細微的、微微凸起的疤痕。
那疤痕的形狀,她再熟悉不過。
那是一個,狼首的圖騰。
是遼國薩滿教最核心的、代表著“暗樁”身份的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