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兩名主將此刻也是揮舞著兵器,展開了一對一的廝殺。奈比海砍出一刀,李信反手就是一劍,二人殺的是難解難分。
五十餘招過後,二人平分秋色。李信回馬持劍,怒視著奈比海,對於這樣的結果,年富力強的他顯然很不滿意,畢竟奈比海要年長他十幾歲,在他看來,若是與奈比海戰成平手,簡直就是恥辱。
於是,他沒有任何停歇,立即策馬上前,一劍刺向奈比海的麵門。
奈比海忙歪頭閃避,同時用彎刀格擋劍身。一刀一劍激烈摩擦,閃出大片火花。
隨著火花散儘,奈比海成功接住李信的一擊,接著他便還以顏色,揮動彎刀朝著李信腰間大力斜砍過去。
李信雖避無可避,卻並不慌張。他立即抽回長劍攔在腰間,在擋住彎刀的一刻,他左手順勢朝劍身拍去一掌。
這一掌勢大力沉,以隔山打牛之勢直接將奈比海的彎刀彈開。
奈比海的彎刀連同握刀的右手震個不停,一股巨大的酥麻疼痛感也不斷襲來。他強忍劇痛,一邊穩著右臂,一邊在心中暗歎道:“看來是老夫大意了!想不到這小崽子力氣這麼大!”
可奈比海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一擊得手的李信又持劍再次襲來。無奈之下,奈比海隻得提刀迎戰。
頃刻間,二人再次展開搏殺。李信劍勢威猛,招招致命,奈比海則是見招拆招,沉著應對。二人胯下的戰馬也是嘶鳴不斷,相互角力。大戰百餘回合之後,二人依舊不分伯仲。
不過,李信畢竟有著年輕的優勢,無論是體力還是耐力都要比奈比海高出一籌。所以在一百多回合之後,李信開始逐漸占據上風。他頻頻出手,直奔奈比海要害之處。奈比海隻得被動防禦,甚至連伺機反擊的機會都找不到。
好在,奈比海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幾十年來累積的戰鬥經驗比李信豐富的多。他雖處於被動,但是保證自己全身而退還是有把握的。
就在二人激戰正酣之時,兩翼的天策軍中軍也朝著被箭矢幾近射穿的秦軍包圍圈北側發起了強力衝鋒。
僅僅一次衝鋒,天策軍中軍騎兵便衝破了秦軍的包圍圈,將秦軍步卒撞得落花流水,並為身陷重圍的弟兄打開了缺口。
緊接著,兵合一處的天策軍騎兵便按照奈比海事先下達的命令,脫離了戰鬥,從包圍圈北側的缺口快速撤離。
秦軍士卒見狀,急忙上前圍追堵截。可惜,兩條腿終究跑不過四條腿,秦軍緊趕慢趕,還是趕不上天策軍騎兵的速度。不到一會的功夫,天策軍騎兵便已大部衝出了包圍圈。
奈比海見狀,自知時機已到,便不想再與李信糾纏。他閃開李信一記重擊,接著便大力揮刀斬向李信麵門,趁著李信格擋之機,他立即回馬向北撤離。一邊狂奔,還一邊大呼道:“撤!快撤!”
李信經一番苦戰仍未擊敗奈比海,自然不想輕易作罷,立即驅馬上前,狂追不舍。
然而,李信胯下的雖是寶馬,但奈比海的也是良駒,一陣你追我趕之後,二人始終保持著三四十步的距離。李信好幾次眼看著就要追上,奈比海卻一個加速又跑遠了。
見此情形,李信不禁產生了些許遲疑,追趕的步伐也稍稍放慢了一些。畢竟,在他的心中,還是想以求穩為主,不想太過冒進。
可奈比海就不同了,聞得李信追趕的馬蹄聲越來越遠,他暗叫不妙,倘若李信就此放棄,那麼他們今晚所有的努力和犧牲就全部白費了。
情急之下,奈比海立即抽出強弓,挽弓搭箭。緊接著便是一招回頭望月,朝著李信麵門直直射去一箭。
奈比海的箭法雖不及李憐雲,但在整個山戎一族也是最頂尖的存在。這一箭剛猛迅疾,如閃電劃過夜空。
李信見狀,大吃一驚,急忙後仰身軀。
“嗖”的一聲過後,利箭從李信頭頂飛過,正巧射穿了李信頭頂的小冠。
“啊!”李信大叫一聲,瞬間變得披頭散發,狼狽不堪。
直過身來之後,李信的第一感覺不是憤怒,而是陣陣後怕,背脊發涼。倘若他剛剛動作稍慢半拍,利箭射穿的恐怕就不是他的小冠,而是麵門了。
不過,僅是片刻的驚懼之後,李信便惱羞成怒,揮舞著長劍咆哮道:“老匹夫休走!本將今日若不殺你,便誓不為人!”說罷,他便策馬狂奔,朝著奈比海追去。顯然,此時的他已經氣急敗壞,徹底失去理智。
見一擊奏效,奈比海也不含糊,立即拍馬加速撤離。緊接著,兩軍便在各自主將的帶領下展開了一番追逐戰。奈比海率領剩餘的一萬餘天策軍騎兵朝著燕山城方向疾進,而李信則是連大營都不要了,率三萬餘步卒居後窮追不舍。
黎明時分,兩軍便已全部進入燕山郡境內。
與此同時,在遼河遭遇小敗的王賁一部,也開始拔營起寨,再次涉水渡河。儘管之前吃了敗仗,但他們並未放棄向北進攻。
而他們如此大膽弄險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他們尚未見到神武軍,所以為了配合王賁主力的行動,他們必須儘一切可能繼續向北進擊,以調動神武軍。二是領兵的幾名副將都以為蒼狼軍大勢已去,之前的小勝不過是回光返照,所以幾人都有些輕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這一次蒼狼軍也很給秦軍麵子,王玄並未率軍截擊中流,而是命兩萬餘蒼狼軍一分為二,潛伏於遼河北岸的東西兩側。
兩個時辰之後,秦軍終於全部過河。由於未見蒼狼軍蹤跡,幾名秦軍副將便率部在案邊休整,用完早膳之後,他們又立即朝著柳城方向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