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璿不說,他也不說。
黔貴那邊瘴氣靡靡,他也巴不得璉哥兒早點回來。
寇朋與林倫對視一眼,這李瑜這次怎麼不撈他弟弟了?
之前沈旦遇到事兒的時候,他李子璿不是急得跟兔子跳牆一樣嗎?
崔延齡也不吭聲。
他現在壓根就摸不準皇帝的心思,所以不敢輕易對著李瑜發難。
趙翊等了半天就是等著,李瑜為自家弟弟說話。
他這個體恤臣子的明君,自然就會順著話原諒臣子的。
可等了半天,這子璿愣是一個字兒也沒有蹦出來啊。
就跟不是他親弟弟似的。
誰讓他是仁君,隻能親自問了:“李卿你怎麼看?”
官員犯錯曆來是三法司會審,所以他問李瑜也確實是沒有問錯。
李瑜聞言出列,拱手道:“巡按禦史本是代替天子巡幸,若陛下亦覺得李巡按處事不妥當,臣以為便直接將人召回來處置便是。”
雖然他想老弟回來,可並不代表他會承認老三做錯了事。
事情做不好被召回來是一碼事兒,做錯了事情被召回來那又是另一碼事。
何況彆以為他沒看出來,皇帝這會兒心裡隻怕是美得很呢。
趙翊本身就是個很霸道的人。
趙元禮、衛兵、侗民等人想以反抗逃避處罰,讓皇帝為了安穩局勢而妥協那肯定是不能夠的。
巡按禦史代表的就是天子,禦史手段越強勢就代表天子手段雷霆,老三不懼威脅就是天子不懼威脅。
他高興還來不及。
滑頭!
朝中其餘大臣聽到李瑜這個回答,恨不得齊齊給李瑜翻上一個大白眼。
引起嘩變明明就是犯了錯,居然用行事不妥當幾個字掩蓋。
趙翊:“……”
就這?
他的意思是讓子璿幫他弟說幾句話,他這個明君仁君才好順坡下驢,怎麼又把話頭丟給自己了呢?
可惜李瑜一直低著頭,根本看不到他瘋狂表達的眼神,趙翊隻能把視線轉向太子趙明。
趕緊的,遞個台階兒。
趙明接收到信號道:“父皇,兒子以為李璉此事不僅不能說做錯了事,甚至還是有功的。”
“首先趙元禮等人貪贓枉法、欺壓部分侗民的罪行證據充分清楚,這些人才是事情的罪魁禍首。”
“嚴懲自然也沒錯,貪官汙吏不除,百姓如何安居樂業?”
“其二,這不過是個千戶引起的小嘩變,正因為李璉提前想到了這個問題,楊平開才能及時趕到平息嘩變。”
“朝廷想要將民族多樣的地方吏治給肅清,起些小嘩變是不可避免的,兒臣以為不必大驚小怪的。”
這事兒之所以會鬨出來,無非就是因為觸及到某些官員的團體麵子罷了,就當不知道就行了。
趙翊點點頭便表示這些事兒算了,見某些臣子還要站出來說話,皇帝就摁著自己太陽穴表示累了退朝。
“李卿留下。”
李瑜剛想退半步的腳頓了頓,在同僚們豔羨的目光下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