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明如今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需要用猛藥來救治,但如果用藥不當,反而會加速它的滅亡。
明眼人都能瞧出那病症的嚴重,實乃大病難治。
哪怕是那雄才大略的太祖洪武皇帝再生,恐怕也是回天乏術。
洪武皇帝一生雷厲風行,殺伐果斷,建立大明之初,便以鐵血手段整頓吏治、肅清貪腐,為大明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然而,即便他有如此魄力,若麵對如今大明的困局,想要根治這沉屙,也得拿出非凡的決心。
他得舍得拿子孫後代開刀,就如同當年他殺功臣一般,毫不留情。
那些皇室宗親,曆經十數代繁衍,早已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
他們坐擁大量土地,享受著各種特權,卻對國家毫無貢獻,反而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
洪武皇帝若要拯救大明,就必須像當年鏟除功臣勢力一樣,對這些宗親勢力進行整頓。
削減他們的特權,收回他們的土地,將資源重新分配給百姓和國家。
這等魄力,又有幾人能有?
不僅如此,洪武皇帝還得敢於得罪天下讀書人。
在此時的社會,讀書人地位崇高,享有諸多功名特權。
他們憑借著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掌控著朝廷的重要官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階層。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階層逐漸腐朽,許多讀書人隻知追求功名利祿,卻不關心國家大事和百姓疾苦。
他們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嚴重阻礙了國家的改革和發展。
若洪武皇帝想要拯救大明,就必須拿這些讀書人開刀,剝奪他們的功名特權,打破他們的壟斷地位。
讓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進入仕途,為國家效力。
如此一來,朝廷的行政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國家的治理也會更加清明。
或許,在洪武皇帝如此強硬的手段下,大明會重新恢複往日的榮光。
國家財政得以充實,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社會秩序也會重新穩定。
然而,這種榮光卻難以長久。
失去讀書人支持的朝廷,就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
讀書人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掌握著豐富的知識和文化,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力量。
沒有他們的參與,朝廷將麵臨無人可用的困境。
就如同隋煬帝一般,他文治武功,開鑿大運河,加強南北交流;
親征吐穀渾,開拓疆土;
創立科舉製度,選拔人才。
他的功績不可謂不偉大,然而,他卻因為失去了隴西門閥的支持,沒有人願意幫他治理天下、調理朝政。
儘管他的糧倉裡的糧食可以支撐近百年,但最終也不過是鏡花水月一場,大隋王朝在他的手中走向了滅亡。
高宇順望著遠方,心中滿是憂慮。
他深知,大明如今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飄搖的巨輪,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
而要拯救這艘巨輪,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可這代價,又是否值得呢?
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卻始終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崇禎皇帝,這位大明王朝最後的帝王,在他還是信王的時候,便將大明的種種弊病看得透徹。
彼時的他,或許就已預感到大明這座大廈搖搖欲墜,危機四伏。
當皇嫂在他兄長靈前聲淚俱下地請求他登基時,他的內心五味雜陳。
那猶豫的神情,寫滿了對未來的迷茫與恐懼。
他深知自己能力有限,難以承擔起拯救大明這副沉重擔子的重任,甚至一度想拒絕。
畢竟,大明的局勢已然病入膏肓,積重難返。
然而,他又清楚地知道,福王昏聵無能。
若皇位落入福王之手,大明恐怕撐不了多久便會走向滅亡。
在這兩難的抉擇中,他最終還是無奈地登上了皇位,帶著一絲希望,試圖力挽狂瀾。
崇禎皇帝登基後,也並非毫無作為。
他心懷壯誌,一心想要重振大明雄風。
為了整頓朝綱,他毫不手軟地殺了一些大臣,試圖以此來打擊腐敗,重樹皇權威嚴。
然而,他卻始終不敢真正得罪天下讀書人。
在他看來,讀書人是國家的根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力量。
於是,他不斷給衍聖公孔胤植加各種榮譽稱號,試圖以此來討好讀書人,讓他們支持自己的改革。
他以為,這樣既能對大臣們施以威嚴,又不會惡了讀書人。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為了應對遼東的戰事和財政危機,他不斷給農民加碼,增加遼餉稅。
這一舉措,如同在乾柴上澆油,徹底點燃了農民心中的怒火。
百姓們在沉重的賦稅壓迫下,生活苦不堪言,最終被迫揭竿而起。
喜歡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請大家收藏:()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